褚思炜
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詹家峧完全小学 邮编311800
摘要:本文中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注重以生本理念为基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绪、情感和思维,并运用互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以及合作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活跃、自主以及互助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主观认为:高效课堂即为教师透彻性地讲解知识,以及学生快速地解题,并未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从而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陷入思维定势的局面,而构建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从实际的教学着力,并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
一、运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开展数学授课,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简易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数学教学。第一点,引入情境。为了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坡度,教师引入天平,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二点,开展互动。教师在天平的左侧放了一个10克的砝码,询问学生:“要想保持天平的平衡,需要在天平的右侧放多重的砝码?”生一说:“在天平的右侧放上10克的砝码。”与此同时,教师在天平的左侧拿掉一个5克的砝码,询问学生:“怎样让天平保持平衡?”生二说:“在天平的右侧拿掉一个5克的砝码。”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此部分内容后,教师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X+6=9,求X的解。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将等号看成是天平的中间,假如从天平的左侧拿掉一个6,则……”生三说:“在天平的右侧,同样需要拿掉一个6,则最终的结果为3!”教师运用互动的方式授课,并引入天平,构建数学与学生认知的连接,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促进他们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使用微课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
微课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方方面面,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本文注重从课前预习的角度,开展微课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课下学习知识,在课上展示知识,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获得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生保持联系,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促进整体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获得感。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三点着力。第一点,简介微课内容。教师将微课内容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授基础微课知识。第二部分,设置微课习题。教师以直角梯形为例,让学生从切割和拼凑两种方法入手,求解梯形的思路。第三部分,交流学习体验,表达学习困惑。第二点,实施沟通。教师运用现代通讯工具,时时和学生沟通,注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第三点,展示成果。在再次上课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小洛积极地举手说:“结合教师引导,我一共探究出两种方法。第一种,切割法。将这个直角梯形,切割成三个三角形;第二种,拼凑法,制作两个同样大小的直角梯形,将其拼凑成一个长方形。”
三、采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逻辑完善性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交流个人的解题思维,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思维互补,增强学生思维的完善性,促进最终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讲授“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数字的因数个数,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此项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创设问题。教师让学生思考30因数的个数。第二点,划分小组。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第三点,展示成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分析相应的问题,得出如下的答案:1、2、3、5、6、15、30。通过运用合作教学法,教师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思考问题,增强他们思维的完善性。
总而言之,在构建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运用知识,灵活地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
参考文献:
[1]杨伟.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J].中学课程资源.2017(08)
[2]杨朝霞.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20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