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主
甘肃省永靖县永靖五中 甘肃省临夏州 731600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不能在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应将提前组织完善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成为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纠正者,推动学生走向“知识”,而非重复性、机械化的被动接受知识,要积极与学生产生师生双边知识的良好互动,进而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解决、发现的成长过程,从而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人得到自己最大化的知识收益。本文也将依据个人执教经验与心得的前提下,谈谈如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地位;传统观念;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知识活动的表现过程,这也意味着实现良好师生双边知识活动的前提上,学生才能有效捕捉教师发射的知识讯号,并且给予积极性的学习反馈,这样教师才能根据有效的学习反馈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优化性的教学策略。那么实现这一理想化教育目标的背景下,教师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有效掌握基础学情,进而推动教师产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喜好的教学开展方式,这样不仅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效推动学生产生自主化、思考化、探索化、积极化的学习状态,从而才能为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课堂产生奠定良好的教学开始。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观念下普遍具有警察式、保姆式、领导式的教学表象,这样的教学现象下产生的教学方法较为机械化、单一性,学生学习过程也较为被动性,长久至此,学生容易滋生负面化的学习情绪,甚至会导致学生偏科、抵触、惧学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围绕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角度出发,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从根本上改变自我的传统教育观,只有在思想上正确出发,行动上才能产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保证教师教材内容选择的适当性、教学方法应用的普适性与有效性、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述求性等,所以教学目标是触发教师产生好课的重要支持条件。那么教师应该做好两个原则,第一,对学情的基本把握,智力因素: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具有一定掌握,明确掌握不同学生具有的学习差异性。情感因素: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学习负面情绪表现。只有对学生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更加合理化、针对化。第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在不同层面上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才能促使教师教法更加具有实际性与可行性。如:《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设定中,分析了学生一般性学习特征,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也是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正处于情感叛逆期,情感教育在这时显得尤为重要。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教材内容。了解有理数的含义,回忆数的运算。通过对例题的阅读和解析,学会基本的有理数运算,提高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通过课件辅助,培养学生探究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积累语言,增强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推断、归纳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4.对策实施:借助情境教法、观察法、引导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课堂预期目标的完成。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围绕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从而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顺利实现高效化、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只有教师改变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发展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才能真心拥护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形成敢发言、敢质疑的学习状态,教师以此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学习过程的心理困境,从而推动教师产生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才能促使教师有效保证学生良好学习状态,这为教与学的高效化实现起到非常大积极作用。那么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教师应该立足同理心、平等性的角度出发。第一,同理心,是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不能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角度出发,通过实际现象总结、比较、论证的思维过程中,发现学生问题的本源因素,从根本上入手干预问题才能有效得到根除。第二,平等性。教师不能过于师者权威性较重,在不深入接触学生、不融入学生的大集体,这样很难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和快速提升自己教学水平。这样学生见到教师都会忐忑不安、兢兢战战,那么学生即使有疑问、有困难,也会自我心理压制也不会跟教师述说。所以平等对待学生,视为自己是学生集体的一个大朋友,那么这样会进一步弱化正处于叛逆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性,也将真正获得学生的真心拥护,正如,当学生喜欢自己,学生才会喜欢自己的课程教学。
三、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数学”是当前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从一个“数学现实”出发,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己动手、动脑的做数学,从而达到数学新知的内化与巩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先制定了一个现实问题情境,A同学与B同学一共有100元,那么他们各自有多少钱。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X、Y的二元一次方程X+Y=100有着无穷解的事实;教师又补充了一个条件,A同学的钱是B同学的三倍,那么结果是?以此类推。在这样通过教师逐步诱导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促使使得学生引申出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从而也推动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
四、创设合作交流的时机,形成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探究学习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以课堂教师为引导者和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者模式,是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而有效达到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综合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数学知识上,其重点是推动学生经历探究、讨论、体会圆的定义及其性质。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模式,以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掌握对圆的概念、圆与直线、点与圆、圆与圆之间位置关系的条件。首先教师先为学生准备一些道具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等,将道具分发不同的学习小组,促使各小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不同小组有的得出圆与圆的直接关系、有的则是相切的位置关系、有的则是相交关系,有的则是不相交的位置关系。同时教师在游走不同小组讨论过程中要及时掌握不同小组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深浅度,从而在各小组得出学习结论后便于进一步辅导教学。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付于学生,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索、设想验证、发现问题及解决过程中开发自我的学习潜能,从而最终实现新知的巩固及内化。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实现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课堂盛景,必然建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只有教师将这一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教师才能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与体验性,才能切实探索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而也将推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付占军.差异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8):110-111.
[2]任虹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04):163.
[3]季艳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