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翠英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第一小学 416800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内在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更是在极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爱上数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本文就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游戏;生活;探究
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和灌输。长此以往,不仅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培养。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
一、以游戏为载体,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对于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最为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能够全心全意、精神振奋地投入其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一定的趣味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自觉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为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我设计了分组摸球游戏,即让学生六人为一组,分两步:1.每人在一个装有6个全部是黄球的不透明纸箱里摸球,用“一定”和“不可能”对结果进行描述,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2.在装有3个红球、3个黄球的不透明纸箱里摸球,每人摸一次,用“可能”对结果进行描述,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感悟了新知,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寓学于乐。
二、以生活为背景,合理创设质疑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思考与探索,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生活为背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合理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之初,我先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生活中的圆柱体,比如水杯、烟囱、易拉罐、桥墩等,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圆柱体,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进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再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这部分内容时,为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人们都说自己的家是最美最温馨的,你家中的基础构造是怎样的?家具、家电摆放又是怎样的一种布局呢?”接下来,我让学生在简单交流过后,在纸上画一画自己家的布局构造,并在物体旁边标出具体的方位。
三、以探究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设法让学生“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强化学习动机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分别用量角器测量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各自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在排除误差的因素外,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之后,我让学生将自己所画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结果学生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180°。接下来,我让各组开动脑筋,看看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如此,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激发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数学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梁小英.乐教乐学,趣是关键——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30-31.
[2]吴昭平.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