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冯业飞
[导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的学科,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
        冯业飞
        海南省文昌市东郊中心小学 海南省文昌市 571334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的学科,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学生们进入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后,教师需要逐步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逻辑思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丰富学生数学课堂,结合“教做学合一”和“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更高阶的数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问题解决
        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教师打破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教学形式固定、方法单一等现象,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形成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引导其掌握和使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文章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适用性出发,提出一系列教学策略,以期达到为我国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提供参考的目的。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成绩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常使用一些“刻板”的教学方法,比如“灌输式”教学、“题海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难以克服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问题,还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出现消极情绪,进而形象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建立问题解决和数学思维,通常存在之会老师讲过的题型,当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新题型时,便会出现概念模糊、无法解决等现象,对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较大阻碍。
        (二)未形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主要以基础运算和建立认知为主。受年龄特点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较弱,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缺乏较好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科学设置数学问题,以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通常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数学运算方法和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教学中使用的举例内容与实际生活缺乏关联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手段单一,未重视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以“以数解型”、“以形助数”等方式,帮助学生拆解数学知识,达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学习数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比如在“简易方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初学方程,很难对其概念形成具体认识,在数形结合思维方式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比如计算苹果数量等,帮助学生学习方程知识,了解简易方程结构。但往往教师会直接在黑板中书写建议方程的结构,并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进而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生很难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对简易方程形成深刻的认识,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通常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形象化、具体化的知识,他们对自身以往经历中的内容更感兴趣,当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关时,便会调动其主动探究的好奇心,这一现象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推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以往经历记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知识,并养成发散性思维意识,做到“举一反三”。以“位置与方向”(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一课为例,这是一堂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方向的概念和辨别方向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时提出问题:“大家有谁知道位移是什么?”学生们沉默不语,教师可以邀请以为同学起身,离开座位,并为学生们解释:“当你离开当前的位置时,这一过程就叫位移,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多媒体中的小动画,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一下途中动物们分别在什么方向和位置,他们是怎么发生位移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小狗和小猫出门郊游的动画,内容如下:小狗、小猫、小熊和小兔一同出门郊游,它们相约在公园门口见面,小狗需要向西步行50米到达目的地,小猫需要向东走200米到达目的地,小熊需要向南走50米到达目的地,小兔则需要向东走100米到达目的地。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谁能根据动画内容说一说,小狗、小猫、小熊和小兔分别按照什么方向移动的?”有学生举手回答:“小狗向西走,小猫是是向东走,小熊是向南走,小兔是向北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回应:“说的非常准确,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小猫和小狗在出发前,它们分别在对方的什么位置?”这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播放提前设置好的方位提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即可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结合动画中的提示,在交流中判断小动物们出发前距离公园的位置,最后由学生举手作答:“小狗在公园的东面,小猫在公园的西面,小熊在公园的北面,小兔在公园的南面。”教师对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进入进一步的学习,这一过程通过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内容,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使学生们的以往经历“有的放矢”,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增加实物展示,培养学生转化抽象思维意识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们需要基础到几何内容,而实物展示则可以从数形结合思维方法的角度出发,直观的将几何图形、或立体几何物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展示实物的方式由许多种,比如带领学生通过手工制作几何模型,展示教具,或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态图形等。以“圆柱与圆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一课为例,若老师直接为学生介绍圆柱和圆锥,学生很难通过学科名词了解其外观及概念,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转化抽象思维意识,在多媒体中为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点-线-面”形成的过程,360°的为学生呈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提问学生:“大家谁来说一说,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举手作答:“圆柱的上下两端都是原型的,上下一样粗。圆锥只有下面是圆形,底部最粗,越往上越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图中标出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必要条件,提出问题:“那么大家根据多媒体中的提示,来讨论一下,如何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根据圆柱和圆锥图形的特点,结合计算提示,进而得出套路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以参与其中,倾听学生们的讨论过程,并针对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进一步提示,在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出具后,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或随机抽查,并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补充和纠正。这一方法在几何教学中十分有效,可培养学生转化抽象思维意识,当学生们遇到图形式,首先会在头脑中想象该图形的形成过程,并用笔将计算所需要的条件都标记出来,进而完成计算。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课堂,还可以简化繁琐的数学知识和图形,为学生构建清晰的数学概念,并锻炼学生以数学思想、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雁仙.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C].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18.
        [2] 孙劲松.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指导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5(A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