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独树一帜 ----小学数学课教学赏析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封红玉
[导读] 最近我有幸看到一节由吴正宪老师团队带来的王老师的二年级数学课---《解决问题》
        封红玉
        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镇学区北贾村小学
        最近我有幸看到一节由吴正宪老师团队带来的王老师的二年级数学课---《解决问题》,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那就是,原来数学可以这样教。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它的浅入深出,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设立都那么顺其自然,让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简直就是一种乐趣,让我对教好数学的信心增加了几分。
        链接课堂
        课堂开始,面对活泼可爱的二年级小学生王老师首先进入的是“我出算式你来答”环节,幻灯片出示了一组乘法加法混合的口算题,孩子们回答快速又正确。
        师:咦?你们怎么都没有上当呢?
        生:因为我们看清符号了。
        出示第二组看似有规律的加法口算题目,学生反而有出错的。
        师:怎么回事?
        生:我们按自己以为的规律回答了。
        师:我们通过两组口算你明白了什么?
        总结做题时要认真读题,看清楚数字符号,引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文字,数字和符号,接下来我们就一块来研究解决问题。
        环节1
        师:打开每个人的专属信封前了解活动规则。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活动规则让我们干什么呢?(学生回答)
                屏幕出示画图要求
        孩子们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专属信封,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开始按要求画图。
        教师提醒,我看很多学生都已经迅速的画起来了。成功的将不再状态的学生回归课堂,在巡视过程中,将学生完成的不同作业进行拍照上传。
        环节2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到自己信封里的秘密了,想不想知道别人手中的秘密呢?
        生:想。
        师:那我们就看谁能读懂他的图好不好?猜猜他的秘密是什么?
        学生来了兴趣,从画画状态迅速进入听课状态。
        出示第一幅学生作品,
        学生读出图中信息:用小木棍表示,女生6人,男生9人,平均分成3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
        出示第二幅学生作品,
        学生读出图中信息:用花朵表示,有6枝月季和9枝百合,平均放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里放几枝花?
        出示第三幅学生作品,
        学生读出图中信息:用线段表示,有6个桔子,9个苹果,放在一起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多少个?
        师:观察3幅图,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总结,教师画图演示,并引导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也是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追问:我们只能是两个数合起来吗?
        生:不是。举出可以把三个数放在一起再进行平均分的例子。
        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把生活中的事情用数学语言叙述出来。
        教师再鼓励:你们只能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的思维开始发散,原来数学的知识点不仅仅是一道题目,孩子们开始举出更多不同的例子。
        环节3
        师:下面根据这个图上信息我们列出算式
        生1:6+9÷3
        有个别学生小声低语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2:(6+9)÷3,前面的加法要加小括号。
        师:你们同意哪一种算式?
        孩子们大声说,第二种。


        师:为什么啊?
        生3:第一种只算了9÷3
        面对学生出现的疑惑
        师:谁能用圆片表示一下第一种算式表示的意义呢?
        学生用圆片演示,其他学生观察,9个红色的小圆片被平均分成了3份,可是另外6个黄色的小圆片却没有变化,不符合图中表示的要求从而证明第一种是错误的,到了这里,王老师并没有停止数学的开拓思维,继续问,谁能再分一分,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了呢?
        大部分学生沉默,少部分同学疑惑,只有个别同学跃跃欲试。
        我当时摇头,孩子们会吗?这可是五六年级学生才能解决的问题啊。
        师指着圆片提醒:9已经平均分成了3份,再怎么分就分成了我们想要的结果了呢?
        3个学生通过演示,发现再把6平均分,才可以达到和带括号的算式同样的结果。
        师:接下来我们理解了两个算式后,继续解决问题,写出本题的结果和答语,并且要记得检查。
        环节4
        师:最后我们来回顾本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认真审题
②画图分析
③列式计算
④  回顾反思
        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学到此为止,大家还意犹未尽……
                                         观课有感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感觉最多就是枯燥,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无非就是做题,讲解,重复做题,连老师的提问都是重复的“谁来做这一道”“这道题的知识点是”“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学生也是机械的重复,做一道,再练习一道,再练习很多道……而好的课堂应该让我们看到的是老师的有效提问,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方式的变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从主动认知到理解掌握知识点的学习过程。
         1、破常规,看到不一样的数学课
        在惯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也经常以课前热身的形式来开始数学课,这种热身以提高计算能力或复习计算技巧为主,因此看到课的开始时,我的感觉是这位老师的环节设立也不能免俗。然而当问答开始,王老师通过两组看似简单实则另有深意计算题,告诉孩子们解决问题的首要是审题时,我不禁一笑,原来我们要求的审题,审题,再审题不需要反复强调,两组易出错的口算题就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了,接下里顺势引出课题----《解决问题》,水到渠成。
        接下来本来可以用幻灯片打出来的一句要求,被王老师用看信的形式揭开了序幕,在明白读信要求后,读信的环节孩子们感觉是既兴奋又神秘,拿着信一点点的看,这种方式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味性了。
        接下来数学课成了画画课,画出自己信封里题目的内容,让别人看明白。随后王老师的一句谁能看懂别人的秘密,让孩子们从画画世界回归了数学课堂,这中衔接自然的转换特别好。
        2、重理解,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当下的数学研究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还是不敢轻易放手,怕学生回答的天马星空,担心一堂课最终解决不了一个问题,甚至会耽误教学进度,绝大多数的数学课还是以出示例题,讲解习题,练习巩固的模式进行,或者说整个学期的课堂都是一个套路,仅仅是更换一下例题。
        真正意义上的分析问题是对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以画图的形式开启了分析问题的序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节,提取数学信息,更为精妙的是,王老师把几个学生画的图进行了统一,归为了一类,并且巧妙的进行了思维发散。这也是让我佩服的地方,原来一堂数学课的解题思路不仅是几道题的汇总,而是一类题的解题钥匙,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随着老师层层推进,从几个题目延伸到相关的所有题目,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的网络化。反观我们的教学课堂,孩子们就只会例题的求解过程,甚至有的孩子换一个数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这也是老师常常头疼的地方。
        3、敢创新,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的课堂上,每堂课的知识点就像轮船上的隔板仓,有联系更有间隔,孩子们今天学会的知识明天可能就用不上,有时候自己也苦恼,明明每节课的效果很显著,为什么最后综合运用后孩子们大做题效果就哀鸿一片,惨不忍睹了呢?这些现象时刻提醒我们,知识需要融合。
        融合,就知识而言,形成串联,勾织成网络状;就能力而言,它是学生判断力,关联性,逻辑能力的体现;就情感而言,形成缜密的思维,接人待物的情商得到提升。
        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在只有老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机械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老师的提问要么是沉默要么是配合,独独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整堂课内心深处问的最多是:怎么还不下课?这是学生的痛苦更是老师的悲哀。
        在本节课上,本来以为结束的教学过程却会出现转折,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解决问题的第3环节,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到列出算式这里,学生就已经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了,王老师却给孩子们进行了思维拔节的创新,提出问题“谁能再分一分,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绝对是一个大胆的提问,就连我也为这个老师捏了一把汗,二年级的学生怎么可能会?这个问题的难度比较高。
        现实总是很奇妙,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永远超过你的预期,孩子们在王老师的提示下,完成了圆片的再次划分,思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搭起了桥梁。
        综上所述,这样的数学课给我一种对数学对学生的全新认识,这也是我们突破常规教学的一种思路,让笔者对自己的教学提高有了新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