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实现课堂有效交流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马英
[导读]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马英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小学  213132
        摘要: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学习本质上就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并不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以及未来的成长。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能力;策略
        引言:每一门学科都拥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来表达内容。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思维的学科,存在它的特殊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达语言的机会,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很多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比较巧妙,讲课也比较精彩,但缺乏了学生的灵动,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师生也互动不起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有效的互动,以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学生掌握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数学语言,领会相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准确依照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书本内容。实践表明,数学语言水平能力低的其自身的数学理解能力也差。所以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理解数学语言能力。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质数、合数”等内容时,有些概念不表达清楚就会产生认知误解,在课堂交流时,教师对学生语言上的劣势决不能有半点疏忽。例如教师问学生:“什么是质数?”有的学生回答到:“含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然后教师接着问道:“4有因数1吗?有因数4吗?4是不是质数?”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所以简简单单一两个字就会曲解了概念,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理解能力之光重要。
2.随时训练学生说话
小学生在表达数学思维时表现出了两个缺点,一是不善于正确运用数学术语,二是不会讲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发挥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将语言变得更趣味化、形象化,尽量避免一些习惯用语比如“对不对”、“好不好”、“这样可不可以”等,消除学生简单回答的语言氛围。
数学基础教学至关重要,抓住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个环节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说话训练,一点一点地引导学生说概念、说题意、说思路、说解题过程等。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一道练习题:二年级的男同学有35人,女同学有37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有50人参加了今年暑假的“红色之旅”活动,有多少人没有参加“红色之旅”活动?题中给出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看图,要求学生全面观察,并说出图中有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口述其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是中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二、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因为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数学语言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比较强,语言较准确、简练。所以教师的表达力求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逻辑性强。现在大多数教师经常把不规范不科学的用词带进课堂,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素养,通过亲身示范的作用,为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数学语言表达没有在教学中得到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也不够有效,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成绩停滞不前。所以教师要不断追求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提升语言修养。例如教师在教除法运算的课程时,12÷4必须读作12除以4,而不能12除4;“零除以任何数都得0”,必须强调除数为非0数;12÷3=4,12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数,而不能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语言精辟有效。思维是抽象的,而语言是具体的,相比而言,语言能力更易于把握,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计划,用自己规范的语言结合有效的互动,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知识的掌握紧密结合。
        三、用讨论的形式来锻炼学生
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互动的一种常见方式,但要组织好并非很容易。将班级学生分组,在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或者学生遇到疑问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之后请一名代表发言,组员之间可以轮流做组长,这样每位同学都有发言和倾听的机会;既有面对本组成员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四则运算时,通过几位学生板演评价后,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内讨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若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以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最后互相补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捕捉学生的思维碰撞点进行讨论,比如在苏教版数学圆柱的表面积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启发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需要算几个面?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考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 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虽然非常实用,但由于小组讨论时人数比较多,一些学习困难或者性格较内向的同学就会害怕自己说不好而被其余学生嘲笑。同桌两人比较熟悉,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彼此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同桌两人刚好都是学习困难的同学,效果就会不太好,所以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注意人员的搭配,比如将爱表达的孩子与不爱表达的孩子放在一起,把学习成绩较好的与成绩较差的放在一起,这样他们就会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四、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欲望。
1.巧妙设计问题
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趣,才可能吸引学生,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如在教学解简易方程中,教师依据生活中的实例得出方程X+4=10,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4-4=10-4,然后教师接着提问:“减去任意一个数都可以使等式不变,为什么偏偏是4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带着疑问去思考问题。
2.动手操作,让学生说得丰富
实践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调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所以将动手操作和动口表达有效结合,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叠出1/2,1/4,并用彩笔涂出,比较1/2和1/4的大小。最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创造的过程。
        总结:培养数学语言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任务。加强学生说话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表达是依靠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消除语言障碍,实现课堂有效交流,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洪滨.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55.
[2]李志强.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152.
[3]蔺黎亮.浅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2):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