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妹
仙游县枫亭秀峰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当前教学的现状。在现阶段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英语绘本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载体,受到了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推崇。英语绘本是儿童故事与图画的统一体,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其有趣的故事情节受到了很多小学生的喜爱。如何让英语绘本发挥出其最大化的作用呢?越来越多的教师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掌握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在绘本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角色扮演
1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是指参加活动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在所给定的故事情境中进行互动交流的学习活动模式。角色扮演集听说演与一体,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领悟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2如何在英语绘本学习中实施角色扮演
2.1理解绘本
与汉语绘本故事不同的是,英语绘本阅读多了一个坎,就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更需要斟酌。有的中文绘本在理解方面还有很多争议,更何况是英语绘本了。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能正确理解绘本,准确把握寓意。如何做好这第一步呢?关键在于教师的示范是否到位,学生的模仿是否抓住重点。
2.2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在绘本学习中十分重要,大到一段话,小到一个单词,都应该有适当的引导。有时句子的升调或降调都能改变它的意思,因此,不管是语音还是语调,或是动作和表情,都要做到事无巨细地引导,确保孩子们能通过教师的示范正确理解故事及寓意。
2.3学生模仿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进行集体模仿,再进行个别反馈,特别要注意一些重点的表达,需要多做指导。教师从学生的模仿情况来判断学生对绘本的理解程度,更好地把握重难点,从而适当地增减示范模仿的时间。
理解绘本是第一环节,其中示范、模仿是理解绘本的关键,为绘本学习中角色扮演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开始,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2.4角色分工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合理的角色分工能充分发挥角色扮演者的语言把握能力,展现自己的表演特色。以下三个步骤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2.5明确角色
在角色扮演前,我们常常会准备一些道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的头像或是胸牌,这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道具。
借助道具,让学生明确绘本故事中有哪几个角色,并了解每个角色的人物特征,为下一步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做好准备。
2.6合理分工
明确了角色之后,确定每小组人数,进行全班分组。由于之前已经明确了角色的特征,同学们在选择角色时目标也会比较明确,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每小组选定合适的组长,组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有了得力的组长,会节省很多为了争夺角色或者犹豫不决而浪费的时间。组长不仅能做好协调工作,还能协助组员得到充分的发挥。组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其有突出的组织能力,其次是英语学习能力。
2.7全员参与
组员有了自己的角色之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小组内自己排练。由于每个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对角色的把握也可存在不同见解。在排练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冲突,这时就要发挥组长的作用,在其中进行指导和协调宗旨是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得到锻炼。
2.8成果展示
角色扮演展示环节是最终环节,这时不是大功告成的时候,展示也需要有分层有次序,这样才能起到更理性的效果。在上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组参加角色扮演,这样可以在这一环节先示范表演。也可以选择一组比较优秀的先做示范,这样不仅给下面同学一个学习模仿的榜样,也给没有充分准备的小组一个缓冲和巩固的机会。小组展示难度相对较低,因为大家已经选好自己喜爱的角色,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练,和同学磨合起来也会很快,一切得心应手。把这种展示方式放在第一步,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上台表演的压力,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胆怯、害羞的成员也会自然地加入其中。抽取角色组合展示。进行小组表演后,同学们对角色及故事的理解有了更好的把握,这时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分组,让学生踊跃报名心仪角色“Who want to be...?”同学们可以选择之前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尝试新的角色,从而呈现表演新组合,让大家即兴发挥。这种展示方式相对上面事先安排好的小组扮演方式难度要更高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增添了新奇感,也给同学们提供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是一种直接有效地互动教学模式,它能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能通过学习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昱.小学英语教学中巧妙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2020(16):131-133.
[2]李晓蓉.小学英语教学应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分析[J].教育革新,2020(01):52.
[3]周海梅.新课改中PEP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