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妹
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253000
所谓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每个社会个体都离不开合作的力量,但是合作意识对于每个人来讲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学会合作是幼儿进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为了能够建立起一个具备合作习惯的社会,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课堂上和学习生活中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善于引导,帮助分工。
在手工制作课中,学生要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作品往往是非常费时费力的,有可能两三节课都不能完成一件高质量的手工作业,如果,个别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难题,正束手无策,开始感到比较吃力时,老师要及时到学生的身边,帮他出个好主意,让难题迎刃而解,并且鼓励他别泄气。并且老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合理使用材料、工作要有条理、分工合作可以更好地帮你完成作业……
例如,在《巧巧手》这一课中,需要学生用豆子、火柴、树叶、鸡蛋壳等材料拼贴工艺品,非常费时,并且要求很高,小幅作业并不出效果,这是一节典型的需要大家联手合作的课,但是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分组,而是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体验制作过程,于是很多同学都在感慨:“太费力了!根本做不完。”这时,老师适时的提出了一个建议:小组四人一起做怎么样?当然,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因为四个人围着一张图分工,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圆满完成作业了,比如一幅风景画,有的制作房子,有的设计人物,有的粘贴背景,既集思广益,也让画面效果更加丰富了,很多作业在课上展评时得到了大家的共同认可。
二.激发兴趣,引起合作热情。
?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发挥游戏的作用,让它致力于课堂,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游戏魅力。
例如在暑假前我为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我发现全班同学很大一部分都穿了色彩鲜艳的T恤,于是我突发奇想,以《彩虹同学》为题,让大家以各自衣服的颜色为标志,以彩虹的排列为规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没有穿彩色衣服的同学则作为小画家,帮他们排列队伍。于是,大家都忙活起来了,各自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开始排队,遇到两种类似的颜色,比如黄绿色和深绿色,大家会按照渐变色的规律把他推到相应的位置,看到同学们非常开心的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并且帮助迷茫的同学找位置,所有人都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为美丽的彩虹增添色彩!之后,我留下颜色最和谐的七种色彩,让他们组成彩虹小组,让同学们来画画,大家都高兴极了,站在台上的为自己的彩虹身份而荣耀,台下面的同学则开心的画着这些平时自己最熟悉的彩虹同学。
于是,一节课下来,所有同学都开开心心并且作业非常漂亮。所以,一节成功的游戏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也让知识得以渗透,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礼貌合作,培养习惯
既然是合作,那就需要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很多时候,因为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同或观点不一致等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合作不能顺利进行。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礼貌待人。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我们一起来合作好吗”“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吧!”“你的想法真棒我的想法是… …!”“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游戏吗?” “谢谢大家的帮助!”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渐渐掌握了交流沟通的技巧,也就完成了合作的第一步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习变成互助。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但是,与教师的示范作用相比,儿童身边小伙伴的榜样力量或许更大。所以,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让正能量得以传播。教师应该在每节课都很细心地去寻找学生中间优良的行为,并且进行评价、表扬、鼓励,然后正确引导:“你愿意帮助其他同伴也做得像你一样好吗?”,让大家主动跟随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进行小组帮扶。让合作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更容易模仿。
总之,让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从人生的最初阶段就根深蒂固,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并且从中体会合作带来的双赢利益,让学生愿意合作,学会合作,体验合作,是将德育与教学相互渗透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