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师的阅读教学多数会关注文本结构的分析,中心思想的认知,但是仅仅止步于此,是难以实现语文阅读素养培育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需要关注深度思辨,确保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能够得以塑造和成长。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探讨阅读教育教学格局改善之道。
关键词:深度思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希望小学的阅读教育教学能够达到深度的状态,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深度思辨格局得以构建,深度阅读的体验也在不断提升,由此慢慢的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渐入佳境”。
一、倡导角色转变,进入主人公思维状态
在语文阅读中很多时候感觉到总是处于表层的状态,难以进入到字里行间中去,此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尝试角色转变,就是说不要将自己看作为一个阅读者,而是将自己看作为主人公,假设自己处于对应的情境中,自己会怎样去行动,完成文本与思维之间的交互,这样可以更好的去思考对应的文本问题,这也将引导实际的文本思辨能力得以提升。比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阅读的时候,桑娜就是文本主人公,可以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桑娜,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还需要出去打渔,在古老的钟声敲了很久之后,丈夫还是没有回来,此时你会怎样想?先想到了家里的窘境,但是很快想到丈夫的安危,这样的角色转变,可以使得学生去体验人世间的真情。在出去张望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生病的女邻居,处于担心,她就进去看望,发现已经死亡的邻居在生命最后一刻还是将被子让给了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的她感觉到很震撼,就想着要将孩子带回到温暖的地方。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她就开始矛盾了:自己家里的孩子都难以提供好的条件,现在又多了两个,丈夫会怎样想呢?在丈夫回来之后,她因为害怕丈夫的反对,没有直接跟丈夫坦白,而是旁敲侧击的去打听丈夫的想法,当听到丈夫的想法之后,桑娜一动不动。
也就是说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会设置一些角色转换性的问题:假如你就是桑娜,你为什么会“一动不动”?学生就会以这样的角色去思考:因为之前怀疑丈夫会为了自家的生活,而不管领居家的孩子,但是丈夫在听到邻居死了之后,就认为要把孩子们抱过来,自己之前甚至怀疑过丈夫的为人,还为此感到很担心,此刻的一动不动是在愧疚自己对于丈夫的不信任,对于丈夫为人的不了解,当然也有惊讶惊喜的成分。
二、寻找文本的情理悖谬,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情境中的情理悖谬,因为很多这样的设定,都是作者带着一定意图的,分析这样的意图,了解这样的意图,可以成为小学生思辨能力锻炼的契机,并且由此进入到的深度阅读的状态。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选修课程《在柏林》,文章的开头就让人想不通,存在情理相悖的情况,为什么“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样的开头在设置悬念,这就是实际的情理相悖的地方,学生看到这样的开局之后就想着去探究其原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对于老妇人为什么一直在数着“一二三”产生了疑问,这样的疑问点也是情理相悖的地方,学生就开始思考:老妇人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事情,才会这样,那么她又经历了什么呢?在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时候,一个老头狠狠的扫了他们一眼,此时为什么车厢就安静了?这种对待小姑娘的方式应该受到抨击啊,为什么反而没有人去反对呢?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小学生也会渐渐找到了对应清理相悖的地方,就开始进入到更加深刻的思考。直到文章的最后,老人终于开口了,他是老兵,自己的三个儿子死在战场的,老妇人是因为儿子相继去世而疯掉的,自己还要去参加战斗,在战斗之前还需要妥善安排好自己的老伴儿,于是就将她送到疯人院。所以之前老妇人在数“一二三”,实际上就是在感念自己的三个儿子,老头面对嘲笑的时候,很凶神恶煞,也是他人生经历所导致的,三个儿子死去了之后还难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还使得妻子处于被人嘲笑的状态,这让他很气愤。因此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要鼓励他们以常情去寻找情理相悖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进入到更加理想的阅读格局,实际阅读深度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三、结语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要鼓励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对应的情理相悖的地方,在这样的角色思维和情理相悖思维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小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去进行引导,发挥自己引导者的效能,这样才能够形成深度阅读格局。
参考文献
[1]余玲艳,代建军. 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J]. 教育科学研究,2017(05):49-53+59.
[2]许碧娥. 找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点位”[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5):28-29.
[3]王均荔. 曲径通幽,巧设阅读课堂“主问题”[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