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4期   作者:梅昌贵
[导读]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梅昌贵
        秭归县沙镇溪小学 443600
        摘要: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认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六年级数学老师更多的是教给他们解题方式,甚至是解题的套路和模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从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引言
        重视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教育,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当前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之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 度的。他们在解决问题上有局限性,在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战略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了一些方法,与老师们一起讨论。
(一)构建数学模型,提升模式识别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将数学问题进行模式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快速地对数学模式进行检索,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将数学模式进行推广,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问题。
        例如,在下列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中去发现具有概括性意义的思想方法。“正方形ABCD的顶点A为圆的中心。边长为圆S的半径,已知S正=10cm2,求圆形的面积?”因为圆的面积需要根据半径求得,因此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去求半径的长度,但是由于已知r2为10,有的学生会认为r=10/2=5,导致面积求解出现错误。这是学生缺乏良好的问题迁移能力,对半径的值过于纠结的原因,忽视了将r2看作为一个整体。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无需求出半径就能得到结果。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炼出整体代入的解题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以正方形某一顶点为圆心,以边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为正方形面积与Π的乘积。模型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观察、分析、抽象推理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发现、推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理解数量关系,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问题解决中已知数量和已知数量、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45比27以上”、“45比27以上”和“45比27”等学生很容易混淆他们的方法。只有明确数量关系,才能根据4个运算的意义适当地选择算法。可以把数学题变成数学表达式,通过计算来解决。因此,低年级教育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种运算的算术和结构。因此,从问题解决教育的开始就要重点把握数量关系分析的这个环节。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和逻辑。

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分析找出答案的计算过程,而且计算过程本身也要反映解决问题的逻辑。因此,要重视教学生联系计算的意义,将解决问题中叙述的剧情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并以理解为基础,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于每一个问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数量关系,使其被接受为现有概念。约翰·肯尼迪,学)学生不能仅仅通过对问题中特定单词的臆测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更复杂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一个问题是否正确,学生必须能够自我评价、加强和纠正错误的反馈,这实际上是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热力计算后,只能解决“怎么解”的问题,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的问题。但是学生们不善于从已知的量转换成未知的量,有时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验证明显的错误,所以要先教学生如何验算。例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其他解决方法等。也可以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转变为学生,最终发展为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授中,经常会发生学生不重视答题和正确的单位名称写作,只写“多少钱”就结束的现象。(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学习)答案和单位名称实际上很重要。强调我们做事要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束,这是一件完整的事情。因此,学生不仅要重视答题,还要让学生学会答题。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问题解决阶段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善于验算和答题的习惯。
(三)善用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中心。情境教育是一种营造氛围、引导感情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感情,从而在主动介入和参与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好习惯。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学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各运算法的运用规律。但是这种反复性格的练习又是学生们缺乏兴趣的内容。所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了闯关的情况,在“可用性”的剧情中插入了古城主人的考试。这些测试是混合运算的练习。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心和游戏的娱乐性会让学生忘记解题的枯燥,解决问题时保持集中力,通过自己的快速观察力和反应力得到相应的答案,追求速度,追求准确度。这就是情况给学生的良好探索诱导作用。
结束语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小学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将生活常识引入数学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分析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为了理解问题的意义,教师还应该教学生如何使用图形方法分析相关问题,灵活,体验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有意识地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形成严谨现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杨靖.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20(08):58-59.
[2]区杏湘.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培养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6):144-145.
[3]李树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4):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