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中师生归因比较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4期   作者:李瑛娟
[导读] 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归因理论有效提升
        李瑛娟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实验中学 610400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归因理论有效提升,只需要分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归因与学生的自我归因,并根据归因结果制定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师生具备良好的关系的措施,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环境创建出和谐并积极的氛围。本文先从归因理论的含义入手并对比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提出策略后促进课堂高效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归因理论;课堂环境;教育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并灵活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喜爱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利用归因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出教师的教学动机,进而制定出有效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利用归因理论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归因,应采用以下策略。
        一、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解释与判断引发结果的原因,而原因不只涉及到内因,还与外因息息相关。所谓内因是指行为者内心因素而产生的作用于行为的一种思想,比如内心需求、能力水平等。外因是指行为者受到外部环境中的各项因素影响而改变了自身的行为,比如激励制度等。从此分析归因理论的本质是以行为者为核心,分析行为者产生的行为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而判断与分析出行为者的下一阶段动机及会产生的结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对比
        (一)教师归因
        教师在教学之前会通过备课的过程将整堂课的教学流程设定而出,还要引入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而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并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落实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后,将影响学习效果的自身因素、教学手段因素、学生因素全方位思考,针对挖掘而出的问题制定出合理化、有效的改善方案并应用于下一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有效的提升。虽然教师第一意识会将学习失败归结于学生属于惯性思维,但是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中确实存在学生的身影,只是教师长期采取这种教学思想会造成教师误解学生,在言语中、行为中透露出自己对学生的意见,会逐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而降低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自认为自己传授知识的过程非常完美,但是学生却未达到预料的教学目标,原因是教师未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却未认为是自身设计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是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学生在课堂上未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并利用语言批评的方式训斥学生。学生在接受到训斥后,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远,更加厌烦而降低对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再一次降低。
        (二)学生自我归因
        初中阶段的学生存在学习差异的原因并不是智力方面的问题,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差异影响了学习效果。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绩优异是因为对知识存在兴趣,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会寻找一切方法解决困难,特别是运用自身的思维去思考并不断验证的过程,进而提升了学习效果。

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是因为缺乏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思考并挖掘正确的答案,在面对困难时会因缺失兴趣而产生懒惰思维,依靠教师解决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而教师因学生人数较多而不能专注于少数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渐低下。
        三、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归因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做好总结工作及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内都是由学习特点相似的学生组成,针对每一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针对喜爱解决问题的小组实施“解题”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由学生根据教材中对“轴对称”的阐释而画出对称轴。由于此类学生对解决问题热爱度较高,会积极投身于绘制对称轴的过程中,学生热情被有效激发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正确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
        初中阶段的学生存在着心理不成熟的问题,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会存在极端偏执的现象。首先,教师应告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此过程正是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错误的验证,进而挖掘出知识的规律,可达到快速理解知识的效果。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在挖掘出原因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可达到有效避免再次产生错误的目的。
        例如:x2=1,那么3的值是。本题正确答案为±1,但是许多学生都错解为"1"。面对这个错误,教师首先询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地分析 的已知条件,知道x的数值有-1和1两种情况,但是在解答时却对"立方根"的概念出现了理解错误。许多学生认为负数没有立方根,因此而漏掉了当x值为-1时的情况。教师请学生回顾课本中有关立方根的内容,再请学生说明自己对立方根的理解,又进一步暴露出新的知识漏洞,即学生将平方根和立方根相混淆。在此案例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出错原因,使得解题教学超越了传统的就题论题的层面,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并且确立的学习目标是以成绩为核心,还期望教师肯定自己,但是在面对困难时会采取逃避的行为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若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存在问题应及时纠正,比如习惯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不良习惯,要促进学生比较方式改变成与自己进行比较的过程,可以在自我比较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的,教师应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的学习失败归结于学生自身,会进一步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斐斐.初中生自我概念、自我归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文教资料. 2017(02):564.
[2]车彦丞.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8(21):32.
[3]周海燕.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