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进 苏培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基础。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的先行者,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本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出适合我国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减少铁路职业院校在留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盲目性,也为其他铁路职业院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以促进留学生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行动。
关键词: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PDCA
1.我国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铁路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需求日益旺盛。截止2019年底在华留学生接近33万,预计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将达50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技术人才需求量约为30万人。如何全面提升留学生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铁路高职院校和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问题。
1.2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教育现状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铁路特色的全日制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创建于1956年,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质量高,先后获得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留学生培养方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先后获得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首批“中国一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20强,2019中泰职业教育合作贡献奖。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铁专业人才, 2019年在泰国本土设立全球首家高铁鲁班学院,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从2016年开始招生,现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机械技术、轨道电器维护专业三个专业毕业生。
2.目前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结合德尔菲法,从个人信息、学校硬件设施满意度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经过整理分析,总结出目前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留学生语言文化适应性不足。良好的语言学习基础能够更容易、更深刻的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帮助。从调查问卷的第21个问题“您认为在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5%的调查对象认为语言学习成为他们留学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
(2)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效果不明显。目前我校调查对象在课程建设中该专业主要采取校内集中实践,缺失企业现场实践。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调查问卷中有25%的学生认为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是课程实践,同时有25%的留学生对我方学校开设的教学实习环节安排一般不满意。
(3)国际化师资管理体制不健全。通过专家访谈可知,如今国际化留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成为制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瓶颈之一。留学生师资团队多数来自于学校外院教师,存在不稳定,这些教师语言专业课的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且存在着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
(4)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不够。目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方面做了大量的散点式的工作,对于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其他方面的监控、反馈和改进尚显不足。
3.(基于PDCA视角下)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3.1 培养保障模式的构建
原则1:目标性。不同留学生国家、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同,各铁路职院在充分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制定适合的人才目标。
原则2:可行性。实施条件、方法手段上是否可行,预期困难以及解决方法,在构建铁路高职院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时,亟需考虑。
原则3:多元化。采取参与方、保障体系、评价方式多元化。整个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
原则4:反馈性。运行中根据实际反馈情况及时地调整人才质量保障模式,尤其根据用工企业的需求和专业领域的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3.2 培养保障模式的实施
根据以上构建原则,结合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出了层次分明的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保障模式的实施划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层保障体系。
3.2.1外部培养保障模式实施
(1) 政府层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质量标准方面教育部出台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管理方面教育部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作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湖北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奖学金制度,将之前用于本科生留学生教育的资金向“一带一路”高职院校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铁路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2)学校层面。本校制定了《“十三五”事业发展战略国际化重点任务》、《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生管理办法》,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机械技术、轨道电器维护专业三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次修改完善,满足了该校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需求。
(3)对方国家用工单位层面。用工单位的评价是对我们人才培养的最直接要求。紧密结合对方国家用工单位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校与留学生建立长期联络机制,同时联合对方国家用工单位及时反馈。
3.2.2内部培养保障模式实施
(1)培养模式保障实施。作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保障实施、教学实践、校内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设计,为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提供总体框架。
(2)课程设置保障实施。根据高职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培养国家化技术人才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涵盖铁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项知识、能力、素养的结构。
(3)师资队伍保障实施。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国际交流实践经验、具备世界眼光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学工作高效的展开。
(4)教学实践保障实施。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人才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为留学生留足动手操作机会。
(5)校内管理方面保障实施。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全面了解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及时做好信息、咨询、文体活动等方面服务工作。
3.3 培养保障模式的评价
3.3.1 评价维度
根据培养保障模式多元化的原则,评价维度可从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人才质量水平、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就业质量等四个评价维度展开。具体表1所示。
3.3.2 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可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模型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选取进行评价,建出一套系统的铁路高职院校评价体系。搭建评价信息化平台,及时追踪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3.3.3 评价方
评价方包括留学生本人、留学生授课教师、铁路高职院校外事处,教务部门,督导处等相关单位、第三方国家教育机构、用工单位,同时可加入第三方评价机构。
3.4 培养保障模式的优化
3.4.1强化留学生中文水平
根据最近政府要求适当设立来华留学的语言门槛,按照《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来华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入学标准中,以中文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中文能力要求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水平。强化人培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双语课程教学的比例,以长期强化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文水平。
3.4.2提升留学生国际化师资的力量
根据师资情况,主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也可聘请“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高校优秀教师来华授课。引进新教师或对现有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进行相关语种的授课培训或派遣出国学习调研。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更好地适应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3.4.3 加强教学课程改革的力度
加强教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剔除单一滞后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融于到课堂环节,积极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应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等。搭建国际化师生学术交流平台,联合发达国家职教专家共同开发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专业群国际技能大赛,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3.4.4 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监控
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作为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缺点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准确地及时发现现有运行机制当中的不足之处,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根据人才质量评价指标,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监控实时监控和及时反馈,严把质量关。
当下,在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于铁路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需要优质的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模式作为保障。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找出铁路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制定与创建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需求。
参考文献:
[1]施信疑,朱 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2018 年 10 月
[2]张 凤.B 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J].2018(12)
[3]孙丽萍,丁学忠,肖易寒,王岩.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7):33-37.
[4]周霞,李成忠,孙燕,栾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途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238-239.
[5]陆胜蓝,陶宇.澳大利亚TAFE学院跨境教育模式及经验借鉴——博士山学院跨境办学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86-90.
本文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际协研GJZJ2019-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