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刘东 
[导读]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刘东   
        重庆两江新区人和小学校  重庆市  401121  
        
        摘要: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烈,作为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以信息技术课程为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几点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评价
        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讲,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其他学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针对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我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型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只有学生的真实体验了科学的力量与神奇,才能从学生的内心产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求知欲。比如,在教授三年级第三课《机灵的小鼠标》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对电脑的操作还是完全陌生的,为了让学生学会熟练操作鼠标,教师可以利用鼠标游戏“涂颜色”“移苹果”这两个小游戏,让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给小老虎穿上漂亮衣服和移动苹果,在这些小游戏,学生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也体验到了电脑的神奇本领,然后教师在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想想电脑还有那些神奇本领。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对电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为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富有创意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践任务。 比如,在四年级第二单元 《演示文稿初步(一)》的教学设计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情景:假如你现在要去应聘参加社区为退休在家的老人开办英语培训班而招聘英语小老师的招聘会,为更好的把自己的优点与才艺更好的展现给评委,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讲演稿,使自己能够在总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学生在教学中,通过阅读教材,教师示范操作和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PowerPoint,并根据自己实际,实事求是的创作出能全面展示自己的讲演稿。在最后一课的演讲课上,给学生锻炼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做好PowerPoint讲演稿,现场进行讲演。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既体验到亲自制作PowerPoint讲演稿的过程,又在讲演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对电脑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求知欲。
        2. 讲好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的认识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野蛮走向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的结晶,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尚浅,也无需完全理解。但是教材里也用一些篇幅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历史。这就要求教师这些浅显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又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信息技术今昔》、《身边的信息技术》这两课中,用大量丰富的图片和浅显的文字,生动而具体地讲解了电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储存、加工方式等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或事件为主线,或以人物为主线来展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既能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3. 设计合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实现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可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应用好这些活动课,设计合作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和竞争能力。
        4.应用多元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依赖于教师的积极指导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特别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通过课堂评价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使学生成为具有综观全局,放眼世界的创造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主题。任务的不同,教学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也会有所区别。在不同的任务当中,学生发展侧重点就会有差异。比如在教学“画图”软件的使用时,对学生用画图软件创作的作品,可以根据学生作品内容寻找恰当的评价主题,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创作中的闪光点。其次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甚至可以是家长的评价,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个评价主体的肯定中发现创造的乐趣。例如:对学生制作的蝴蝶标本、班级课外阅读状况调查表、LOGO作品等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作品打印出来带回家,让家长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甚至还可以班与班、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交换,以达到其它评价主体对他的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多元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各种智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优化学生的心境,愉悦学生情绪,还能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质问自己和同伴,甚至是敢于质问老师,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主动创新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前提下,认真钻研各种教学教法,应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培养,教会学生思考及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重要地位,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使每一名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历史机遇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田金童,浅谈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5
[2]张廷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