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工教育内涵发展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孙爱华
[导读]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孙爱华
        吉林省理工技师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教育需求、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3日指示:“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应该看到,近几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技工教育获得了规模发展,但技工教育内涵却难以获得相应的提升,其价值亦未能得到社会真正的认可。
        关键词:新时代;技工教育;发展途径
        引言:新时代,技工教育要高举高质量发展旗帜,要紧扣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使学生自信满满走技能成才之路。技工院校要以教师的发展为重心,夯实和完善技工教育机制,破解内涵发展的困局。技能教学要紧随产业发展,走进企业,贴近岗位,服务职业更新提升。
        一、突出能力本位,使技工教育更“硬”
        技工教育有别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突出能力本位。从1868年福州船政学堂设置的“艺圃”到今天的技师学院,高素质和操作能力过硬是技工教育硬核实力的象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技工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首先,强化能力本位的政策体系建设。从入读技校到走上工作岗位,再到职业生涯,贯穿其中的就是动手能力强。技工教育的的发展史,就是校企一体的合作史,也是工学一体的共赢史,更是理实一体的融合史。无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利用落实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的机会,加快出台推动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资金补助政策,构建企业吸收技校学生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各项补贴制度,设置理实一体课程开发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动性,确立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让课堂教学的理实一体和实训教学的工学一体真正落到实处,使技工院校培养的更人才“香”。其次,加快建成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构建区域性技工教育体系,应该是恰逢其时了,也是技工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是要分层次办学,构建技工学校、高级技校、技师学院错位办学的技工教育体系,实现技工教育从单一的就业目标向就业、升学的双目标推进。二是要同一层次学校专业错位发展,按照区域产业特点布局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不搞专业设置的恶性竞争,浪费公共资源。三是要强化办学能力的评估及结果运用,办学能力评估不仅仅是对办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更是确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评选的依据。区域性技工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各层次技工学校的办学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办得更“专”。
        再次,落地技能等级证书等同学历证书的政策。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这足以说明:一是实现技能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化有了国家行政部门的政策依据。二是鼓励企业去做,但需要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去推动落实落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技工院校的综合管理部门,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政策责无旁贷。无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2020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考的公告中明确并写明大专学历等同高级工、本科学历等同技师的政策。并在企业招工中也明确上述政策,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指导全市企业建立以技能等级为体系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由此,在区域性上解决了技校毕业生待遇问题,让技校生更“挺”。


        二、强化徳技并修,使技工院校更“高”
        技工院校应该摆脱技能人才“加工厂”的角色,要坚守职业教育与人的自由和幸福的直接关系,走“发展型”之路,起点和站位都要“高”。首先,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突出“前”字。这是技工院校强大的基础和提前,也是硬道理。不仅仅要关注实训教室的设备设施与产业发展的接近或同步,更应关注理实一体课堂和基础学科教学装备的现代化问题,增强课堂教学声、光、电、影等媒介的组合,达到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在课堂里的交融。硬件建设的前卫或前沿,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手段、多方式多介质的艺术组合,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其次,加大软件建设,到达“精”字。现代化背景下的技工院校,一是要强化世界技能大赛的引领。消化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转化服务技工院校专业融合和多工种的复合,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助推专业建设“精准发力”。二是要强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引领,积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国家的办学经验,重点抓好教师培训和学习,结合国情实际和地方实情,使先进教育理念本土化,助推技工院校“精进办学”。三是要强化“以技化人”和“以文化人”的引领。在院校内建设区域性“工匠馆”,在实习区建设微型“工业设备博物馆”,以技能文化引领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敬畏,以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情怀,以工业文明拓展学生视域,从而达到徳技周厚,徳技双馨,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再次,培育现代职业精神,注重“爱”。所谓现代职业精神,就是职业人在参与社会分工中,自身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沉淀在其职业活动中的价值总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有业”是生存,“乐业”是生活。技工院校应立足于培训现代职业人的目标,不仅要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技能训练让学生“有业”,而且还要让他们以后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乐业”。让职业精神伴其一生,导其一切,指向“生长的方法、生存的技能、生活的态度”,沐浴着终极关怀,指引其爱岗敬业,推己及人[1]。
        三、贴近产业发展,使技能教学更“新”
        为产业发展提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使命。这些特质决定了技能教学必须始于产业,伴于企业,源于职业[2]。
        首先,专业开发方式要“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技工教育就要闻风而动。这是技工教育的使命决定的。无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2016年设立专门资金,为服务新型产业发展开发新专业,面向全社会,采用招标形式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等20多个新专业(项目),开发成果。
        其次,专业教学方式要“新”。无锡技师学院在专业设置时规定必须有至少3家企业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在强化技能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坚持技能实训的“三段式”,即一周入学教育,走进企业认识专业和工作岗位,近距离了解专业。学习中期的两周时间的岗位见习,走近岗位强化专业能力建构。毕业前一学期顶岗实习,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企业文化,无缝连接岗位需求,培育职业精神[3]。
        再次,人才培养模式要“新”。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三个一体化”,即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技能实训工学一体化,职业精神培育徳技一体化,将其贯穿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新时代,技工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产业,积极探索,走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4]。
        参考文献:
        [1]杨东平.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2](英)琳达·克拉克,(英)克里斯托弗·温奇·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翟海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3]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