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沙沙
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伟大的著作,它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就是现在它也具有深刻的影响。纵观莎士比亚的悲剧结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剧中人物多以死亡结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社会原因、莎士比亚个人的思想及对当时人文主义的深刻的理解、希腊悲剧传统及悲剧理论的影响、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念等。
【关键词】:悲剧结局 社会 自身 悲剧传统 悲剧理论
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内容不同,表达的思想、观点也不同,但是纵观他的四大悲剧,发现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特征:戏剧的结局,不管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都以死亡或受到惩罚而结束整个戏剧。在《哈姆莱特》中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王后、雷欧提斯都死了,在《奥赛罗》中奥赛罗、苔丝狄梦娜死了,伊阿古的罪行被揭示,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惩罚。在《李尔王》中李尔、三个女儿、埃德蒙等也以死亡结束,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及其妻子同样的走向了死亡。这相同的结局方式不能说是巧合,它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方面
悲剧发生的真正根源存在于历史因素中,悲剧诗人或悲剧作家本身并不是孤立的,他们都是社会化了的人,他是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的。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悲剧诗人或悲剧作家都是社会性的人。他的作品也只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与反映,它既反映了悲剧诗人和悲剧作家个人的品格,又反映了整个时代和社会。因此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也必然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恰好是作者对这个时代的反映。莎翁的四大悲剧写于1601—1607,时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王权与资产阶级关系开始紧张,宫廷贵族生活日趋腐朽。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前期,英国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思想文化氛围活跃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前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莎翁的思想及其社会看法。他的悲剧的结局以死亡结束正是他对当时社会的变化的一种思考与理解,是他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失望。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莎翁借助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悲伤感情,发泄自己的主观情绪,他要将有价值的东西粉碎给世人看。这造成了莎翁悲剧结局的出现。
二:莎士比亚的思想方面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由于对现实主义的进一步认识与观察,莎士比亚思想中的矛盾加深了。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仍然坚持着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个性、自由、平等仍然是他评价事物的标准。但是他深刻地感受到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否定力量,因而他的悲剧选择用“死亡的方式”结束,以此表达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失望,对社会的揭露。人文主义价值观带来的罪恶、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毁灭成为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如在《哈姆雷特》中毁灭王子的不是奉行禁欲主义的旧世界, 而是因纵欲而罪恶膨胀的新势力。
在《奥赛罗》中, 奥瑟罗和苔丝德蒙娜的爱情没有在封建权威的重压之下失败, 而是在新型的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精心编制的阴谋之中被毁灭。另一方面,莎翁受基督教思想观念的影响。关于基督教经典《圣经》,19世纪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曾说过:“三百年来,英国历史里最好的,最高贵的一切,其生命都和此书联系在一起,这是个伟大的历史事实。”此话一点都不为过。作为其中“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之一,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思想和创作就和《圣经》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英国学者柏格思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就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1]”可以说基督教思想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渊源之一。到1600年后由于作家对社会罪恶认识的深刻,也由于作家对那些从个性解放发展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道德的蜕变的强烈悲愤与不满,使他对基督教思想中仁慈、宽恕、博爱精神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已看清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他把这些归结为善与恶的冲突,正义的一方与邪恶的一方在较量的过程中遭到灭亡,这更加深化了悲剧的意味,凸显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及其失望,同时邪恶的一方也遭到惩罚,这又体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三、悲剧理论及古希腊的悲剧传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味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2]”。莎士比亚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在他的悲剧中时刻都可以找到《诗学》的影子。伟大高岸的人物形象在冲突中走向死亡,令人更感悲怜与恐惧,更加容易凸显作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莎翁选择用伟大人物的死亡来表达他的思想倾向,更加深化悲剧的意义。
纵观古希腊的著名悲剧,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悲剧结局也同样有一个共同点:以人物的死亡结束。例如:《七将攻忒拜》叙述了俄狄浦斯的被流放的儿子波吕涅刻斯为了争夺王位,率众攻打忒拜,最后互相残杀而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普罗米修斯不肯屈服,被宇斯用雷电打死而结束。《俄瑞斯特斯》三部中《阿伽门农》、《奠酒人》也都是以死亡结局。《俄底浦斯王》中俄底浦斯杀父娶母,最后自己刺瞎眼睛,以求流放。这些悲剧结局都在莎士比亚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的悲剧创作。另一方面,以复兴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希腊、罗马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特别是在西欧的传播。莎士比亚受到这股思潮的强烈影响,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悲剧创作。莎士比亚的悲剧结局明显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结局方式的影响。钱钟书曾说:“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了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3]”。莎士比亚处在当时的文艺风气里必然要受到影响。同时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强调模仿尤其是对古希腊的模仿,因而莎士比亚悲剧结局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结局的影响,使得莎士比亚的悲剧结局同样的呈现出“毁灭”的选择。
总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结局出现相似的状况,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同样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复调的特征,相互影响,有相互独立,有各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钱钟书《中国诗和中国画》,《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4.《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译林出版社。
5.《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