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教“活”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方芳
[导读] 作为一名高中的一线语文老师,深谙文言文教学的流程以及学习目标
        方芳
        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474550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的一线语文老师,深谙文言文教学的流程以及学习目标,一篇文言重在梳理文中的基础知识,也即重“言”,而在“文”的方面落实不足,以至于学生在文学素养、写作素养等方面得不到提升,反而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经过不断的教学与反思,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教“活”,用传统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以致用,吸取古人的智慧,来面对当下的生活。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学生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记诵积累,侧重于整体知识的把握,简而言之,它只需要读读背背,了解其大意即可,是粗线条的。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则是细节化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侧重于忠实原文的翻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加上初中语文学习淡化了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时觉得困难。教师们也正是看到了这种不同,另外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所以把学习文言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上,如:梳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文化常识等。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往往一篇文言把知识讲完,典型的艺术特色赏析一下,也就算是结束了。而我总觉得这样处理完一篇经典文章,好像还意犹未尽。掌握住上面说到的文言知识,只是掌握了读懂文章的工具,接着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有待我们去挖掘——依据所学,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感悟人生,真正在思想和精神上感知传统经典,感悟传统经典文言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以达到对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涵养作用。
        以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为例: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材料中的这段文字,虽是白话文,但是我们在高中文言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会补充,讲述到这段故事。比如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在学习“刎颈之交”这个词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补充到“八拜之交”,其中的一则典故就是“管鲍之交”。当然,在平时的考试或是习题演练中,也会遇到这则故事。在讲解时,由于侧重于文言知识的讲解和识记,一味停留在古,而让学生结合现实生发甚少,所以很多文章讲不出其美,触不到其魂。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达到“知”和“行”的合一。上面这则材料怎样运用才能写出新意,而不至于沦为一篇“人物形象”鉴赏论述题,这就考察出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和研读思维,也考量出我们一线教师在古文教学上的得失。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说我们要用新的时局,新的框架去审视历史人物,审视其精神。而不是走进历史谈历史,走进去然后带着所知走出来,才会有新境界。你若把齐桓公看做一位战略家,他能够放眼全局,舍小取大,为长远目标放弃眼前利益。

这就是战略思维,刘邦先入咸阳者却不取财货妇女,终能王之;楚庄王“不绝冠缨者不欢”,不惩罚醉酒调戏娘娘的小将,终得 “五合五奋,首却敌”“遂败晋军,楚得以强”的回报……这些能够控制即时快感,追求长远利益的格局思维,古人已经用事实证明它的伟大。视当今之世界,新冠肺炎满世界流窜,中国领导人放眼全局,舍去短时间的经济利益保全国民生命,又一次用相同的战略思维加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而美国,现有确诊300多万感染者,其领导人仍然一意孤行,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经济一再萧条。而中国已经恢复了昔日的繁荣。管仲,则是将职业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泰坦尼克号上的小提琴家,沉船前一刻,仍在演奏。疫情期间,国士无双的终南山院士,危难之前,毅然逆行。“90后”护士感动人心的举动……中国人的血脉里,有着相同的职业基因。如此写作既有新意,又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灵活思维,关诸现实,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有说服力。
        课外的灵活运用必得益于课内的日常训练。再如课内文章教学,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疏通文言之后,对烛之武的形象进行鉴赏,让学生提炼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写一段文字进行简评。针对这一设计,有学生展示如下:
        话题——机遇与成功: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オ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他毅然把握住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役和生灵涂炭的悲刷,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国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唯有胸中有竹的人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
        话题——寂寞隐忍:“不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宽隐忍中,烛之武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话题——匹夫有责、小我与大我:有才无须溢一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土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仍可坚毅,张扬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
        诸如此类,学生能有如此之感悟,是这一课生成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这样教,让经典文章中的形象真正走进学生心中,以灵魂触动灵魂,以精神浸润精神,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学家克罗齐告诉我们:一切历史,皆当代史。所以说,我们教学文言,就是在学习历史,而我们要想把古板的文言教“活”,教的有灵魂,就必须引导学生先“走进去”,再“走出来”,不能仅仅停留在第一步。语言是学习的工具,而思想和文化则助益成长,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生中,我倡导“文言文教学要教‘活’”,让学生真正品味到经典之美,赞叹于古人之智,生发于文化之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李智勇升维高考作文法》,李智勇著,东方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