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五力”培养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3期   作者:刘康妮
[导读]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刘康妮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510430
        摘要:“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进而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轨道交通从业人员输出大户,轨道交通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备受关注。文章对现代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学生的“学习力、呈现力、应变力、创造力、凝聚力”“五力”培养思路,从学生画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及劳动素养提出改革路径。期望通过“五力”培养,为轨道交通行业输出“能思善辨,技能过硬,机敏创新,敢担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画像,职业能力,轨道交通,五力。
        1.引言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为适应城市轨道行业的需求,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职业教育应保持与企业新技术的跟随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轨道交通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使用、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职业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综合处理轨道交通应急故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当下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职业能力分解到专业教学中,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培养,成为轨道交通高职教师研究的重点。
        2.以就业为导向,分解职业“五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理念、管理理念 、服务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转变,是从“教师传授知识”向“教师主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真正关注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1]。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需整体掌握学情,从素质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基础进行分析;针对授课对象及对应目标岗位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与担忧,对教学方式的偏好,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其学习偏好、心理与行为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画像。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轨道交通站务岗位标准,结合行业企业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对学生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随着信息化手段在轨道交通行业迅速推广应用,“智慧列车”“智慧车站”等概念顺应而生,而轨道交通信息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快,作为“轨道交通人”须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才能紧跟轨道交通发展的步伐,将知识资本转化为技术跟随。

因此,在培养轨道交通站务群岗位人才时,“学习力”成为首要必备的能力;轨道交通行业始终践行“岗位联动,逐级汇报”的工作原则,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呈现力”尤为重要;轨道交通是公共的大运量交通,一旦发生故障,若未能及时处理,很可能危及广大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岗位人员的“应变力”为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在运量增长幅度大、设备更新速度快的轨道交通行业,时刻面临着挑战,需要具有独特见解,观念创新,富有“创造力”的人迎接挑战,创造利益;而轨道交通运输囊括“车、机、工、电、辆”各大工种,各部分的共同坚守才能保证整个轨道交通运输的平稳运行,所以,作为“轨道交通人”需拧成一股绳,用“凝聚力”锻铸轨道交通的“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呈现力、应变力、创造力、凝聚力”这“五力”,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核心竞争力[2]。
        3.专业课程教学中“五力”培养路径的探索
        专业课程教学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以某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对学生“五力”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分析如下:
        (1)丰富资源,助推学生学习力。依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整合校企合作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智慧职教云课堂平台上建设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简单的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也能通过搜索获取感兴趣的知识,逐步提升学习力。
        (2)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借助交互性动画、手机小游戏、VR、轨道交通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探究中展现其创造力。
        (3)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呈现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导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探究,输出成果并进行展示,锻炼学生的呈现力。
        (4)小组协作,培育学生的凝聚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模拟演练岗位工作流程等,在无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凝聚力。
        (5)虚实结合,考验学生的应变力。导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虚拟仿真和实训设备相结合,将工作中常见的故障呈现在学生面前,真实还原案例场景,学生在应急处理中锻造应变力。
4.结语
        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在不断探究中。“学习力、呈现力、应变力、创造力、凝聚力”是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能力。专业教学应将学习的重点从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延展到“五力”的培养上,这就要求教师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3],同时结合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的特色,时代发展特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的轨道交通人才,以适应“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发展。
        
        参考论文
        [1]刘献君,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林栋,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J],2020.08.
        [3]曹李宏,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陕 西 国 防 职 教 研 究,2020.09. 
        
基于客流的高铁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GTXYQ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