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苏锋
[导读] 现代教育体系下,教学领域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锋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中心小学   714017
        
        摘要:现代教育体系下,教学领域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这门课程,需要锻炼并养成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学习能力。其中“说”和“读”就占据了两部分,可见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容忽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力的训练也不是盲目的,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有效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而语文教学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们交往过程中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学生互相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在小学阶段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良策。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己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利用好课文朗读视频,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朗读视频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视频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欲望,都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个性和动人情节。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回忆。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

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任何形式无法代替。
        三、在评价中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请同学进行读后评价,而往往听到的是“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等抽象的简单的评价,这除了平时课堂训练外,还有教师的及时诱导至关重要。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以。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插上朗读的翅膀,学生以探索的心态阅读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思考和学习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提出对文章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这样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带着兴趣阅读文章。教师在课文重点处设疑,既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又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融入角色,真正地走进文本,这样会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无形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应该帮助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但适合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主动提出来,然后要求他们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自己解决问题,等到学生实在无法理解时教师再帮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2] 韦启宇.小学语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
        [3] 张金芬.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