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任珍
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上窑幼儿园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生中培养自信心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进行浅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自信心;培养策略
自信心是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善于表现自己,能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因此,自信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在幼儿园中有部分幼儿缺乏自信,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
由于社会的进步,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关爱与保护之下,缺乏一些日常事务的锻炼,教师也将幼儿认为是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帮助幼儿,然而,这种“关爱”确实让幼儿丧失了许多锻炼机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状况,不利于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部分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往往会出现过分严厉的情况,对幼儿长时间的批评,幼儿得不到关爱与肯定。部分教师在教育幼儿时也会出现过于严苛的现象,幼儿缺乏教师的赞扬与鼓励,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缺乏自信心。
每一位家长都会向孩子给予一定的期望,如果父母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为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进行各种知识、才艺的学习,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家长期望过高,幼儿很难实现,导致幼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出现了负面情绪,从而丧失了自信心。
部分家长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且幼儿心理处于稚嫩期,并不具有自我判断的能力,他们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比较的过程中导致学生我自己能力产生怀疑,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与建立。
2.学前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2.1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幼儿
一些家长和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幼儿行为不满而指责和批评的情况,没有从根源出发去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而且,幼儿的生理心理不够成熟,遇到事情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家长与教师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教育与开导,切勿盲目的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首先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要之处幼儿行为的错误点,再告诉幼儿以后该怎么做。虽然幼儿不够成熟,在一些方面缺乏认知,但是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感,在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尊重后,自我认同感逐渐转变为自信。因此,教师与家长应该给与幼儿充分的尊重,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例如,小红是某幼儿园中班的一名学生,由于性格比较敏感、腼腆,因此在一次画画的课堂活动中小红因为把颜色涂错就伤心地哭了。教师在询问事情原由之后,立即安慰了小红,并将小红的画向班级里其他同学进行了展示,表扬了小红的画画功底与颜色搭配,小红听到教师的表扬之后停止了哭泣,内心得到了满足感。在小红情绪比较稳定后,又找她进行了谈话,告诉小红画画要认真仔细,切勿着急,慢工出细活。小红知道涂色的要领后,画画的技术越来越好了。
2.2积极发现幼儿的优点,进行适当鼓励
每一位幼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由于幼儿阶段孩子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与表扬,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幼儿的闪光点,适当的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在教师的肯定中获得了认同感。例如,某幼儿园的教师在班级里实行表格表扬的方式,哪一位同学表现的好,就会在相对应的表中贴上一朵红花,而获得红花最多的幼儿会将他的照片贴在学校公布栏上,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学生在不断表现自己的同时,可以获得红花,以此来激励幼儿,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2.3建立难度适中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由于幼儿普遍具有喜欢表现的特点,渴望得到教师与家长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时能够获得成就感,同时要注意教学任务的针对性,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幼儿园中的小红和小明是好朋友,小红动手能力很强在平时喜欢做手工,而小明则对做手工等活动具有严重的排斥心理。教师可以将小红与小明组成手工小组,并给小明分配较为简单的手工任务,小明在完成后会获得成就感,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小红的帮助下,小明的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了,逐渐建立起了自信心。
3.总结
简而言之,在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中自信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应该重视对幼儿信心的培养,积极发现幼儿的长处,给与鼓励和肯定。同时,要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不能盲目的批评,而且要对幼儿给与适当的期望,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满足感,在教育过程中要保障足够的耐心,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琴.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J].文渊(小学版),2019,(10):255.
[2]郭成菊.学前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探析[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