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志
河南省内黄县亳城镇第五小学,456300
摘要:本文将简要分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儿园想要纠正“小学化”错误教学观念,应当了解当代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为幼儿树立争取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传统教学观念;升学压力;教学压力
最近几年,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始终在承受“幼升小”的压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在逐渐渗透小学知识,导致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今年,我国部分城市已经明令禁止幼儿教育“抢跑”,鼓励幼儿园将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可以在参与游戏活动中,收获知识和技能,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文将阐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游戏教学,会使教育活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对于思想和心智都不够成熟的孩子而言,天性就是玩,而游戏正是其玩的途径之一。幼儿在未进入学校之前,大多数孩子是由于家长和长辈的宠溺,而导致其行为举止都较为随意,并不懂得包容与忍让,当幼儿进入课堂时,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其在集体环境下学习,这种集体学习的和谐氛围需要幼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而游戏教学能够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学会合作意识,并能够让学生懂得宽容与忍让,从而有利于幼儿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幼儿左右脑潜能
游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也是一种升华本能的手段。绝大多数游戏都会涉及到语言、肢体动作,离不开大脑与各种神经中枢的配合,可以训练心道、眼道、口道。例如:教师在开发幼儿的左脑潜力时,可以开展“正话反说”游戏,教师需要朗读绘本中的一句话,幼儿则需要以举手的方式,争夺回答的机会,成功抢夺机会的幼儿需要将句子的顺序进行颠倒,并大声地念出来。“正话反说”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发幼儿的右脑潜力时,可以开展“你比划,我猜”游戏,教师需要给幼儿准备基础的看图识字卡片,一名幼儿需要利用肢体语言将卡片中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肢体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在时间因素的影响下,幼儿的大脑会不断的完善,教师需要抓住左右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将游戏运用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开展适宜的游戏活动,有目的性地激发幼儿左右脑潜能。
(三)塑造幼儿良好性格
虽然国家已经开放二孩政策,但是多数家长受经济、年龄等因素限制,没有选择在要一个孩子,导致幼儿园中独生子女占班级人数90℅。在长辈呵护、父母溺爱情况下的幼儿,多数性格比较偏激、占有欲强,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集体生活,不会包容、体谅、帮助他人。当游戏应用在幼儿教育中,以游戏为媒介,拉近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帮助独生子女幼儿快速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潜移默化地消除独生子女幼儿的坏习惯,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例如:大型集体游戏活动“老鹰抓小鸡”,教师可以扮演老鹰的角色,又班级内一名身材比较壮的男孩子扮演鸡妈妈,其余幼儿则扮演小鸡。游戏规则: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成功捕捉全部小鸡和鸡妈妈,则教师获胜,反之,则幼儿获胜。通过“老鹰抓小鸡”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成功消除幼儿彼此之间的误会,让幼儿学会尊重、理解,而且可以强健幼儿的体魄,保证幼儿可以健康茁壮成长。
二、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融入益智游戏
益智游戏就是一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提高智力的游戏,具有轻松、好玩等特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益智游戏的类型比较多,例如:观察类游戏、认知类游戏、思维类游戏等等。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益智类游戏,以此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例如:认知类游戏“彩色小球球”。因为幼儿对颜色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可以培养幼儿对颜色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首先,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不同颜色的小球、水彩笔、纸杯。其次,教师需要在纸杯上分别画上数量不同、颜色相同的小球。
再其次,教师需要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以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最后,幼儿需要根据纸杯上画的小球颜色及数量,将对应的小球放在纸杯中,率先完成的一组获胜,会得到教师的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其他幼儿也会获得物质奖励,但没有获得教师的口头表扬。教师可以反复开展益智类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会分辨颜色,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
(二)增加肢体游戏
游戏可以分为好多种,有“动手游戏”,"动脑游戏",此外还有“动作游戏”。所谓“动作游戏”,是指运用肢体动作而完成的游戏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幼儿身体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例如:“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游戏,都属于肢体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一位幼儿做“老鹰”,另一位幼儿做“小鸡妈妈”,其它幼儿都是“鸡宝宝”,这需要“小鸡妈妈”和“鸡宝宝”,边跑边躲,“老鹰”去追赶等系列运动动作,如果游戏中所有“鸡宝宝”都被“老鹰”抓住后,游戏结束。该游戏需要幼儿之间相互配合,促使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主动协调好队伍序列,这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目的性游戏
目的性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活动和年龄特点制定的游戏,具有灵活性强、应用效果好等特点。例如:目的性游戏—合理消费。教师可以开展“合理消费”游戏。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既要向幼儿讲述清楚,进入超市,需要给“女神妈妈”挑选礼物,给幼儿金额随机的钱,又要提前布置超市场景,准备好家长礼物、幼儿礼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掌握“礼物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在不超支的情况下,为妈妈买一份礼物,如:围巾、帽子、手套、钱包等。幼儿在此过程中,不仅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会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
三、提高游戏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一)有效投放材料
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应当尽可能使用真实存在的材料,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头发材料。因为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利用撕碎的纸片代替雪花,防止幼儿对认知生活常识产生偏差。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效投放材料,既要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巩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二)时间充足
幼儿游戏时间至少需 30~50分钟,这段时间包括幼儿计划玩哪种游戏、决定用哪些玩具、进行情节讨论、寻找游戏伙作等。因此,足够的时间对他们很重要。幼儿常会因为时间太少而放弃玩高层次的建构游戏或戏剧游戏,而去进行一些不需计划及思考的游戏,如拼完拼图后,再拼一遍,这种重复性的肌肉运动,属低层次的功能性游戏行为。在家里,父母可固定每日提供一小时的自由游戏时间,也可请小伙伴一起玩,但应请较熟悉且年龄相仿的玩伴并仔细戏察他们的游戏行为。大量研究表明,因为彼此了解的程度及生活经验都相似,幼儿会与熟悉的同龄伙伴玩高层次的角色游戏,而且游戏时情节讨论较顺畅。
(三)游戏专区
教师想要保证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的安全性,应当时刻怀有安全意识,寻找一个可以开展各项游戏活动的区域,并在该区域范围内做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生刮碰。
总之,幼儿园想要纠正“小学化”错误教学观念,应当了解当代幼儿的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为幼儿树立争取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梦霞,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20):1-1.
[2]翁淑英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5):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