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欣
厦门市第八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近几年中,研究者们对建构游戏有了新的认识和关注,他们提出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实践者,在对幼儿的日常观察过程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建构游戏十分感兴趣,他们能够自由分组协作,合作分享……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又体现出不同的水平、次数、内容、成果。做为教师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进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使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合我园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常规课题《利用“乐·享”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602)。带着高度的创造热情和求知欲,本人选取幼儿园大一班、大二班、大三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结构游戏为载体,结合相关文献,从幼儿与同伴合作行为水平、问题、解决办法等维度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幼儿合作行为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师指导策略。
【关键词】合作行为;建构游戏
一、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1.合作的性别问题:女孩高于男孩,同性多于异性
案例1:被冷落的小女孩
今天孩子们搭建的主题是“动物乐园”。孩子们开始自主分组,小组讨论想要搭建的小动物的家。很快以默默带头的小组决定给小熊猫猫建一个熊猫基地,圆圆走了过来说:“我也想加入你们小组,我很喜欢熊猫”,默默小组长爽快的答应了。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建构材料,搭建了一会,乐乐走了过来说:“我们一起搭基地好吗?”默默说:“不用了,我想和圆圆一起搭,女孩和女孩一组,男孩和男孩一组 ,乐乐闷闷不乐地走开了。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在建构合作中,开始有了男女生的区别对待。男孩子表现出不愿意和女孩合作,认为“女孩和女孩一组,男孩和男孩一组”。另外,可以发现同性之间的合作次数多于异性之间的合作。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幼儿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化的理解。大班幼儿是幼儿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形成的关键期,孩子们认为女孩都学会粉色、喜欢布娃娃;而男孩则喜欢玩小汽车,喜欢一些具有挑战的游戏,他们可能夸大性別角色印象以符合自己的认知。所以,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对合作对象的选择更倾向于同性。游戏中教师如果发现儿童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同性之间,将不利于儿童社会品质的发展,教师有必要及时介入,促进不同性别儿童之间的合作。
2.合作水平问题:高水平合作不多
在大三班幼儿建构游戏“厦门大桥”的建构中,小健和曾帅两个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利用美工区的“彩链”建造了一个又高又漂亮的跨海大桥,浩浩看到非常喜欢,他走到曾帅身边,问他:“曾帅,你搭的大桥太漂亮了,你是怎么搭的?”曾帅说:“你看,先用塑料积塑把桥底搭结实,然后在一点一点搭高……”说了一会,曾帅就开始不耐烦了,他看到我连忙跑过来,像我“炫耀”他搭的桥。
一旁的浩浩着急的拉着他的手:“曾帅曾帅,你快教教我嘛!”可是曾帅还是不理他, 我说:“曾帅,你帮帮他们。”于是浩浩拉着曾帅的手离开了,过一会儿,浩浩跑过来说:“老师,曾帅还是不愿意帮助我。”
这是-个典型的案例,反应了幼儿合作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帮助别人缺乏足够的耐心。虽然曾帅能够自己较好地完成任务,可是他并没有耐心帮助别人,他更注重自己的心理感受,急着向老师“炫耀”自己的成果。查阅相关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发现, 4-6岁幼儿开始逐渐对他人的态度、想法产生一定的理解,但仍不能很好地考虑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主要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由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他们更追求自己的成果,而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合作。
3.告状问题:经常发生告状
“老师,卓卓抢了我的积木”,“老师,童童把我搭的城堡推到了”在大班幼儿建构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孩子们的告状行为经常发生。以往研究发现,当儿童之间发生争执时,2?3岁儿童更倾向于使用身体攻击,而到了 3?5岁之间,孩子们更倾向言语攻击,也就是告状行为。在幼儿园里告状行为也时常发生,这是在本年龄阶段孩子们常见并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孩子的过程中,正确对待“被告状”和“告状”孩子,逐步养成幼儿正确的规则意识和认知。
二、教师教育建议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从游戏一开始,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水平和兴趣,一起探讨适合本班幼儿的建构主题。引导幼儿尝试和不同的伙伴进行分组,尽量避免全组都为男生或者都是女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边观察一边选择合适的时机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合作。例如: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急于帮助,可以请他们去向能力较强的孩子寻求帮助。如:幼儿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告状行为”、“争执行为”等,教师应具有足够的耐心,理解幼儿行为的主要原因和目的,考虑到幼儿需要,尽量让幼儿自行解决,丰富幼儿社会经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游戏活动进行总结概括,对同伴之间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幼儿了解合作的成功之处和重要性;根据不同主题内容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评价,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彼此有更加积极的认识;并且对于建构游戏合作中给予别人帮助的小朋友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幼儿感受合作并帮助别人的力量……
三、对本研究的反思
在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尚且不足之处,例如在观察幼儿事件毕竟进行描述时,不可避免掺杂了本人一些主观的判断,并且本次研究从建构游戏出发,分析了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在年龄段和游戏类型有一定局限性,其实还有很多游戏贯穿于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如有可能未来研究将扩展研究范围,科对不同年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对多种游戏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游戏类型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可以坚信,丰富的游戏生活为我们对幼儿合作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材。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合作行为的培养,懂得分享,懂得分工协作,对其以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戴欣(1994-05-04),女,汉族,籍贯:福建漳州,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