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娇
信宜市幼儿园 525300
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相关调研中发现,持中立态度的幼儿教师占比达到74%左右持否定态度的仅仅有10.9%,而家长群体中超过70%持反对意见,从不同学科视野观察幼儿园“小学化”存在不同的原因,从社会的角度人们认为是社会机制匮乏、成人欲望扩张等原因导致小学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家长以及教师的主体意识被社会现实剥夺导致小学化,而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属于一种生活实践存在。
关键词:多学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引言
从当前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纠正“小学化”倾向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多学科视野透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能够揭示其真正原因。
1 多学科视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原因分析
1.1社会学视野
社会学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属于一种教育失范现象。这种理念最早由法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他认为人有限的存在。也是道德角度上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牵制人的本性让他不能超越多方面的限度。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欲望的扩张,集体意识也会逐步衰落,从而导致社会出现道德真空[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由于在社会发展中成人的欲望不断扩张,社会人才匮乏,导致本身情感支持也失去规范。幼儿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而家长的期望值在不断增加,导致很多家长将幼儿的发展目标设置过高,一方面家长在不同指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但是也埋怨幼儿教育讲授知识少,对重点小学学习不利;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忽视幼儿的价值期望和感受。对自身真正需求的不理解以及自身情支持的丧失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示范现象的发生。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很多家长缺乏情感支持,甚至将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放在对立面,但是从教师的角度看,遵从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才是本心,但是很多家长否定这种范式,期望立竿见影。要追求幼儿幸福快乐和身心健康同伴,这本身对幼儿园教育就是一种严重干扰。也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所适从。
1.2心理学视野
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会的特殊情境是导致示范的主要原因。站在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示范现象能给人以警示,让人们警醒小学化的原因。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教师和家长多会迷茫,家长会被各种价值体系围绕,不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家长的基本教育观念,一流托幼、重点中小学、名牌大学是家长设计的理想成长路线,幼儿需要健康成长,需要快乐幸福,种种育儿理念,让家长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象,但是还不能丧失对未来的信心,竞争意识影响了家长的主体意识,引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示范现象[2]。
1.3现象学视野
现象学讨论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实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指出,生活世界实际上有不同的层面,而且不同层面的不同特征都是由特定的意识张力造成的;常生活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唯一规定性,而是各种意义域之间相互缠绕、搅扰和冲突的张力结构; 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之所以在当今时代能够存在,说明在这个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尽管“失范”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不同方面教育现象的存在才构成幼儿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也正是由于“失范”与“常态”的交织才使得幼儿教育实践五彩缤纷;但是,它带给幼儿教育实践的“失序”、“混乱”、“反常”、“病态”等倾向,影响到社会多个层面,几乎涉及每个家庭,是需要坚决防止和纠正的。
2 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2.1 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主导,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正确引导教育方向。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快乐幸福程度为主,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主,不应该遵从短期的利益价值观念。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成长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进行明确认识,关注幼儿成长的独立性;幼儿园教育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是否能能让幼儿实现健康快乐成长,是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是否能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实现幼儿科学合理的心智启蒙发展为主。
鉴于此,小学校以及家长都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对幼儿园教育学段与小学学段教育的差别进行明确区分,积极关注幼儿成长的独立性;同时,还要通过媒介宣传让社会认识到幼儿教育重要性和独特性,让全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给与高度关注,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效果的教育观念,避免幼儿园教育偏离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现象。
2.2 调整学段设置
幼儿园跟小学学段教育紧密相连,学段划分不合理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外科学的学段设置方式,可以将5-6岁儿童放在小学的学前班学习,5岁以下儿童可以在幼儿园内生活、学习、游戏。这样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也充分考虑了幼小衔接的问题,真正做好了学习过渡。其次可以通过学段调整能够进一步加快小学义务教育进程,5-6岁儿童放在小学的学前班学习,对教育改革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推动义务教育向着12年制延伸[3]。
2.3 融通园校管理
学前班教育本身与小学教育存在一定相交,但是在教学目标、任务、方式上要存在一定区别,要对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和学习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到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的特点,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逐步让幼儿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课程学习,师资配备也应该以“保教管理为主”来进行,并逐步过渡到小学的“班主任管理为主”的师资配备,甚至可以开展两个层面之间的交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让幼儿园的非规范化课堂教学逐步向着规范化的课堂学习过程过渡。在这种配置方式下,学前教育并不是完全按照小学的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式来进行,作为小学校长要对学前班的管理给与高度重视,重点以幼儿直观思维以及操作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合理的关注幼小衔接的问题。课程设置方面,要按照“以活动为主”到“以学习为主”的课程设置方式过渡。
2.4 教育理念衔接
对于人类来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来开展,学前班到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变化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幼儿园教育中的学习内容应该更多的以知识的整体性特点为依据,按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几个层面,五个层面的学习内容本质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以及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目前我国小学阶段教育中主要是以学科门类为基准来设置,主要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品德、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几门课程。幼儿园学前班与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但是互相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其五个领域教育内容的开展能够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快速融入小学教育中奠定了基础。例如对于语言领域来说,幼儿园教育中重点培养的是幼儿的倾听、标书、阅读、书写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前班的幼儿来说,可以重点在阅读和书写方面多做准备,这样就能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好语文基础。幼儿教育只需完成该学段的教育内容,无需以强迫的、机械化的方式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学段才应该接触的知识内容。
2.5 教学方法跟进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两个教育学段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导致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游戏、实际操作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而进入小学阶段后,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谈话、启发为主;学前班作为幼儿教育的末期,而且与小学阶段紧密相连,且两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心理特征方面比较相似,存在一定的交叉,通俗的说,学前班的幼儿是一年级儿童的某些方面萌芽时期,及时进入小学阶段后,儿童仍然会保留着很多学前班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基于这一状况,在小学一年级仍保留对学前班儿童教学的某些方法,在学前班要采用一些教小学生的方法逐步跟进,这是在两个学段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以科学教育为例,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以观察、操作、实验为主的方式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以主动探究、亲历探究为主的方法进行。两个学段的科学教育方法都强调实践操作,这是符合该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教学方法逐步跟进的体现,这种合理的梯级坡度也能有效地纠正幼儿园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仅是一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失范现象,不符合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严厉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出现。同时推动幼儿教育改革,为幼儿的幼小衔接过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利娜,蒋美华.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社会学审视——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J]. 学海,2015(05):39-43.
[2]郭敏.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 学前教育研究,2012(12):46-49.
[3]臧玲玲. 儿童观的异化与重构——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 教育探索,2016(10):6-9.
作者简介:龙娇(1980-02),女,籍贯:广东省茂名信宜市,学历:本科,职称: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