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馨支
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408400
摘要: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启发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充满热情地主动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从而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教育,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思考
引言
数学问题意识,是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这种态度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创造,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新的问题。提不出问题的数学课,是不合格的数学课。没有质疑的思维,是不合格的数学思维。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会唤起探究答案的欲望,才能积极开拓思维,解决问题。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可以大胆地想象创新。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极强,而这也能够成为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推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知识质疑,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因疑启思,因疑生变,数学教师就是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来实现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融与有效沟通。而学生因为好奇心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无拘束的课堂环境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游戏、比赛、讨论等多种课堂活动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分辨问题,更是敢于质疑问题,而这也正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机。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师生与生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时,主要负责引导和鼓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专门开设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需要选出一名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游戏、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活动。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统计图进行数学分析,选择最佳的统计图表进行绘制。教师向学生出示几组统计应用分析题,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如何绘制统计表,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统计图,在此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增加了生生互动的环节,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产生的一大核心原因是学生本身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知道答案。大多数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启都是源于这两大因素,学习也正是如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时需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创设符合学生想法、引起他们兴趣的问题情境,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要有质疑意识,对不能理解或者错误的观点勇敢进行表达,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态度至关重要,以鼓励为主,赞赏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提问的行为。学生整体是否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是保证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在“圆”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到了圆的原理、半径、直径,用圆规画圆和圆的对称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圆的知识记忆,可以为学生列举几个生活中的圆,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教师将问题转向学生,由学生思考圆在生活中还可以有哪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都借助了圆的哪些特点等。由于教师将问题固定在了生活中,促使学生对以往的生活进行回忆,回顾用过的圆形器具或圆形物体,从而分析出它的应用原理,进而完成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让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遇到圆形物体便自觉地将其使用原理与圆的特性相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提供质疑条件,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学生光有问的愿望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教会学生知道问什么,怎样去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去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的作用,这样,学生的问题才有目的、有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的体现就是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原因,教师不敢放手,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这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就会变为一句空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要全方位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平台,创建质疑的空间与时间。质疑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有顺序地去质疑、答疑。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辩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知识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辩论主题,如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同底等高的圆柱表面积一定是圆锥的3倍。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真精神,经过辩论和验证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拓展提出的问题范围,延伸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当对问题的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展,这可以提高问题的探索性,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从课内转向课外,这有助于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的延伸。因此,教师不要只关注课内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将学生课下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课下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将数学知识做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到课下,并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课下实践探索中,从而使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又如: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作业可以是家庭形式或者探究形式,从而促使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反思效率。另外,数学教师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学读物来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形式很难充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所以,为了弱化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在问题意识培养中,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并拓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问题空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推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澄森.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魅力中国,2019(49):144.
[2]谢卓芬.如何借助问题驱动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9(16):90.
[3]王昌明,林诗游.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作用与培养[J].教育进展,2018,8(3):304-325.
[4]马子秀.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