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琴
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 4046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实践活动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中渗透学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本文分析了劳动实践活动教育开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何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劳动创造美;劳动实践活动;数学知识;渗透策略
1 劳动实践活动教育开展所遇问题分析
(1)学校层面因素。一些学校对于劳动课不够重视,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虽然设置了劳动课,但是这门课程与升学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些学校也就忽视了这门课程。同时,学校公益劳动几乎都外包出去,学生在校很少从事体力劳动,劳动观念意识自然薄弱。再有,有学校甚至在教室挂一双皮鞋和一双草鞋,其用意不言而喻。
(2)家庭层面因素。一些家长把劳动课和文化课对立起来,认为劳动课不如文化课重要。这和家长的思想认知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会认为参与劳动是在浪费时间,认为学生学习本身就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体力劳动”,对孩子过度的关心和呵护,还会代替孩子完成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任务。
(3)社会层面因素。当前社会大环境下,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是比较低的,劳动保障比较差,社会分化比较严重。这也就导致了人们的观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人才。许多家长宁愿让孩子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就读职业院校。对人才的选拔也是以文化成绩为主,劳动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在某地区,体育教师成为班主任也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由此可见人们的观念转变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的教学策略
2.1 借助劳模事迹,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创造美,劳动是最光荣的。当前许多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不体面的职业。有的学生在校对老师很尊重,对老板、网红、明星很崇拜,但对学校的校工等普通劳动者就不那么尊重。在家里也不愿意做家务。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是劳动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劳模事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在疫情期间仍然奔波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不畏疫情,勇于敢于为方舱医院处理医疗垃圾的普通工人;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身患渐冻症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抗疫一线;全国各地劳动人民为社区居民捐赠新鲜蔬菜和水果;邮政物流从业人员仍然为保障疫区的物资供应而坚守,这些都是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在开展劳动实践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劳模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2 运用数学知识,展现劳动魅力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劳动为载体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展现平凡劳动中蕴含的文化知识魅力。例如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会涉及到养殖相关的内容,养鸡、养鱼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一部分。首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让学生了解鸡鸭鱼的养殖过程,学习养殖业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体验,尊重并体会养殖人员为我们带来可口美味的辛劳。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养殖中的数学知识,如怎样测量某个养殖鱼塘中养了多少条鱼。在劳动实践中,是不会把鱼塘中的鱼全部打捞上来进行数量统计的,这时就需要让学生利用统计相关知识进行测算。在概率学中,可以用小球进行模拟实验,在黑箱子里装入一定数量的乒乓球,第一次摸出20个乒乓球做上记号,放回箱子里,第二次摸出15个乒乓球,其中两个乒乓球有记号。通过概率学的相关知识就可以计算得知箱子中乒乓球的数量大约为20×15÷2=150个。此种方法简便快捷,但准确率还有待提高。同理,在推断池塘中鱼的总数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用鱼网捞出一定数量的鱼,做好记号进行标记。利用同样的方法来推断鱼的数量。在实践中可以多做几次实验,通过重复实验的方式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
2.3 根据教学目标,开展劳动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劳动课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教学内容出发,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中渗透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茶园去参观,参与采茶和运茶的实践劳动,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此时,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采摘茶叶的过程中,储藏室内不断的会有茶叶搬进来,同时也会有茶叶销售出去,有条不紊地进行劳动。然后,教师要抓住劳动实践的契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水槽的进水出水问题。如此一来,既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意识,还可以渗透水槽同时进出水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魅力,认识到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4 借助数学文化,实现以劳启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劳动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体验感。数学和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劳动课上,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学文化开展教育,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由衷认同劳动的价值。例如,在《圆的性质》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等相关知识,回顾祖冲之等优秀数学家的故事。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向学生讲解《圆的性质》知识。教师可以先介绍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制造的独轮车、手推车等劳动工具。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独轮车、手推车等等工具的轮胎是圆形的,其中有哪些奥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圆的基本性质。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以劳启智教育目标。
总结
总而言之,劳动实践教育由于家校社等多方因素影响成为教学短板,是值得我身深思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先进劳模事迹,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让劳动实践和数学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劳动体验和数学文化的共同熏陶下以劳启智,深刻认识劳动创造美和未来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凤兰.如何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于课堂教学中[J].考试周刊,2018,(96):100-100.
[2]刘大勇. 例谈如何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 2019, (08):1-1.
[3]姚月红.在活动中收获 在实践中成长——浅谈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J]. 小学教学研究,2019,(0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