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张晓云
[导读] 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张晓云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学校  514200          
        摘要:初中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思想和健康人格。精忠报国的岳飞总会让学生热血沸腾、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父母爱的深沉、木里消防战士为灭火而英勇牺牲让学生潸然泪下,优秀传统文化感染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把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传统美德真人事迹在德育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让传统文化的榜样力量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努力的方向和坚持不懈的源泉。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人格,是初中阶段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水平;初中生
        一、引言
        初中生的德育水平越来越成为许多学校重视的教学任务,文化成绩的高低不能代表学生是否全面健康的发展。初中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是学生健康学习、快乐成长的根基,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德育课堂十分必要。很多初中生的心理脆弱、学习负担重、父母关注度低,很容易让学生养成自卑、内向的性格,以致于有的学生脾气暴躁、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或者被父母批评几句就作出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这都是学生处在初中阶段的青春期,父母的陪伴少责备多、学校作业多交流少、同学之间的沟通有限造成的。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课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意义
        1.有助于塑造初中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是学生在处在心理性格形成、习惯爱好养成的特殊时期,学生的信念不够坚定、心智不够成熟,如果缺乏有效的德育知识教导,极易让学生形成偏激或暴躁等性格。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走向健康的方向。案例1:教师给学生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带给学生的影响。张海迪身残志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的励志作家,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少年。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乐观的面对生活、积极的迎接挑战。
        2.初中生的现代化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榜样等内容,是指引学生在十字路口作出正确选择的指明灯。让学生的行为根据自己健康人格,作出正确的举动。让学生形成坚韧、自信、拼搏的优良性格。让现代德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榜样。例如:学生通过钱学森自愿放弃美国的高薪报酬和绿卡诱惑,甘愿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不为名利、不图回报,立誓为中国的导弹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学生从他的身上学习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是一个人立足之本。
        3.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相容相近相通。


        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初中生心里,把德育水平提升践行到实际生活之中,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着力研究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的互联共同性,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案例2:教师在介绍诺贝尔获得主--屠呦呦时,通过介绍她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工作研究,直到分析提纯处青蒿素,让她一举成名。“不必刻意去追一匹马,你可以用追马的时间去种一片草,到时候会有一群马供你挑选”,她的成功之路让学生们认识到沉下心来努力学习,才是成功的根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堂的策略
        1.促使德育教学向现代化教育转型。
        传统的德育教学是让学生读课本、听故事、写体会,这种表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德育学习失去兴趣。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应当是悄无声息、趣味横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德学、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塑造人格形成。案例3:笔者在给学生开展《修建好人生的码头》主题德育教育课堂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老船长给年轻人的忠告‘有船来的前提是修建好自己的码头’,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健全人格,让现代化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重视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德育课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课程,应当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的榜样力量需要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因此教师把德育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小事情、小细节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十分重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给学生的其他科目课前教学制定简短的几分钟优秀传统小故事讲解,并合理渗入到课程的教学之中。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夜读”的车胤,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在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
        3.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体系。
        家庭对于初中生的德育教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孝顺则一定会让孩子有尊敬老人的意识,中华传统美德离不开家庭的良好教育氛围。社会是初中生在学习外所必须接触的大环境,社会中的事件、言行会给学生带来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及时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案例4:笔者在给学生讲述“道德教育”主题课时,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社会作业,让父母积极配合学生完成道德作业,勤于参与社会实践,因而有效实施传统文化的对学生德育渗透。
        四、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教学的渗透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奔着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方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韩爱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学周刊.2018(33)
[2] 刘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突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德育的碰撞[J].小学生(下旬刊).2018(07)
[3] 罗国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9(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