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尤鸿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二实验小学 353600
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推行使得关爱学生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之下,充分的了解学生、将“说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能够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调在小学阶段带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并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分析问题驱动视角下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希望可以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研究
前言:小学数学是注重逻辑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学科。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应试压力等因素,数学教师采用理论讲授-做题-掌握技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习过程变的枯燥乏味。因此,笔者以小学数学讲学要讲理为主,提出一些见解。
一、巧用数学算理,将问题化繁为简
在数学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将运算这一形式,分成了多种类型,简单到复杂、亦或者是由具体变为抽象、再从低级逐步形成为高级,因此想要对运算的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需要科学的、客观的,采用逐步有序的、有层次的方式。数学算理作为运算能力的基础,进行描述了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都知道翻开课本要记住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算理能够牢牢地掌握,这样在以后由简入难的过程当中才不会寸步难行。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过程当中,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些同学已经背的很熟练了,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他还是会感觉到困惑。比如,这个三角形我想证明它全等,应该用什么公式,还有就是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呢?这个当中相等的角在哪里,相等的边又是通过什么得来的?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当中,需要熟练的应用数学算理,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准确快速的判断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定理。
在进行运算的过程当中,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对于小学生中学数学运算能要求往往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计算需要具备准确性,并且计算的流程和环节,需要满足合理、简捷、迅速这几个条件,一次为基础上,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验与积累,才能达到要求。需要科学的将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水平的层次,将运算的技巧、方式和发展性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让学生的运算水平止步不前,也不能超越知识内容范畴,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的水平只上,从而孤立地发展运算能力,因此理解运算的意义,即明白算理,才是数学学习的必经之道。
二、合理设计分组,提升小组合理性
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形式,教师们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们进行思维的碰撞,实现能力和知识的提升以及拓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教师进行成员分配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传统的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师们一般按照学号、桌位进行分组,让前后桌或者同一批学号的成员搭配成一个小组展开合作,这样的分组形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最终导致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以及不同的小组之间的平均水平差异过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提升小组合作的质量,就需要教师重新制定分组规则,合理地分配各个小组的成员,让分组更加合理化、有效化。
例如,在教授小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便针对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以及性格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帮扶、带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成绩好的学生要积极地帮助其他学生解决疑惑,成绩差的学生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难,和同个小组的伙伴共同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努力,针对彼此的优点进行学习、针对对方的缺点及时指出并协助改正,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们在大脑建立了毫米、分米的概念,,进行“说理”活动,鼓励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心得,说说算法算理,形成了该部分知识的逻辑框架,对学生们日后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
三、巩固深化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传授新课环节结束之后,便来到巩固深化环节。这时,教师便可以结合此前所学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巩固练习题。在设计这部分的问题之时,教师要时刻谨记以下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渐进。借助这种具有层次性的题目,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总而言之,进行巩固深化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穿插难易程度分明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巩固新知识。
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二”为例,结束完本单元的教学之后,教师便可以设计一道随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长方体的相关知识点。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高增加2厘米后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比长方体的表面积多56平方厘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一时无法找到切入点解决这道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例如,教师分别提问学生:有几种常规方式可以求长方体的体积;能不能直接借助题目中的条件求出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表面积增加了56平方厘米”这个条件,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借助这种方式,将一道大问题细分成若干道小问题,然后分层启发学生,进而帮助他们突破难题。
结语:由此可见,“说理”可以适用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从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到最后的巩固练习,教师都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进行展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分析学生的现实情况,切莫让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借助课堂提问方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守庄.专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科学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49.
[2]张燕.基于数学臆测的小学数学“理法融合”计算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革新,2020(0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