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方芳
姜楼镇中心小学 山东滨州 251714
摘要: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科学素质教育具有长期性,在科学课堂中开展科学素质教育,有效的培养了学科素养。科学实验教学是开展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培养小学科技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学科素养;兴趣;观察;思考
科研能力是学生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受科研精神的驱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将生活经验与研究对象联系起来,发现现象与事物的本质规律密切相关,而科学探究过程则使学生能在科学实验中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精确的科学实验,在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分析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具体的科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求实创新、创业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进一步发展,在学习材料和资源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有效的展现。本文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小学科学实验课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进步式教学新理念。科学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任何一个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将素养融合到课程中,使学生了解在科学知识学习中增添学习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科素养的方式
2.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提升课程热情。比如,在“静电现象中”的教学中,学生提前准备了木制线、纸屑、皮毛、充气气球、铁丝、铁架等实验设备。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们,用前部的皮草擦气球后,再直接面对纸迹,会发现什麽现象?试验后,两个充气气球分别悬挂在木框架和铁框架上。同学按要求做实验,其学生的兴趣就会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自然就强烈了。
2.2要学会观察
观察力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理解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没有学生的观察,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是空谈。还有科学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的教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所以要把观察作为科学实验课的重要内容,在素质的培养上,体现实验者的基本能力。很多实验是基于肉眼的观察,为了让实验教学更贴近实际:首先,在杯内加入适量的水,胶水、醋和酒精等等。把胶水和洗发水倒进装有清水的杯子里。让学生观察现象最初是怎样的?教师:注意观察。找到哪些现象?与混合前有何不同?同学们注意到一开始,胶水和洗发水会慢慢进入水里,慢慢沉到杯底;混合后,它们会扩散不均,慢慢溶解;经过不断的温和搅拌,溶解速度加快,最后完全溶解在水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缓慢沉降,水溶性极差,必须搅拌才能完全溶于水中;醋和酒精在水中是可溶的,扩散和溶解的速度很快,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要去学生记录,分析,并读出相应的试验报告。所以,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在科学实验班中观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语言和实践能力的发展[1]。
2.3要善于思考
任何一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思维娴熟都是致胜的法宝。思维娴熟是成就科学家的先决条件,也是成就科学家的必备条件。上述的双边活动,如教师培训、学生学习等,是否可以从“思维娴熟”中分离出来?科研兴趣、观察意识的形成、思维习惯的培养,是在科学学科尤其是科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习惯[2]。
3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3.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爱好是最佳的良师。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为科学实验的学习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升华的环境。以色变游戏为实验活动,对教师创设情境,如学生对参与感兴趣,教师先摘一个苹果;同学们看到苹果的时候,都在猜:老师为什么把苹果拿出来给大家?受苹果的驱动,他们将集中精力在课程的乐趣上。然后老师向学生透露了答案:“今天老师带苹果的初衷不是为了给大家吃,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在10分钟内颜色的变化,使其在生活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实验,必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对学习对象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有效的实践。
3.2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在理科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实践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勇气,才能在具体的科学实验中大胆思考,才能在积极主动的科研实践中,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理解学习和提问能力[3]。
如“制作笔筒”,学生对其不熟悉,但要进行选材、完成设计风格、手工艺等实践活动,可能要经历多次的尝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各式各样的挂件图像融入到教学框架的引入过程中,让学生在生动的视觉体验中,产生制作摆架的兴趣,制作方法简单,制作工艺不复杂。同学们只要细心,就会有很多收获。与此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工作分工、材料选择、手工作业、重复调试、比较交流等讨论过程中,参与到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会经验。通过有效体验,学生们认识到制作挂件要注意结构是否牢固,外观是否美观等细节。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后来在科学实验中,逐渐认识到求实严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3.3丰富教学资源,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在学生实践的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实践否定的循环,使学生在对学习对象进行具体观察和仔细研究的过程中,在知识与概念的不断冲突和修正的过程中,建立起体验与实践的获得。教学实践中,教师以丰富的生活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感兴趣的科学实验中,优化科学实验活动在探究实践中的作用,丰富资源的定位[4]。
比如,在科学实验设计中,教师教学“《浮与沉》”中,使足球放进去水坑中。同学们会认为足球可以游泳,那它怎么能浮起来呢?注水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更换物体的同时,将体育课用的铅球放入水坑,此时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提问的基础上,通过编写活动报告,采取步骤,以及具体的科学实验过程,对学生的假设进行检验。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摸索,学生们得出了一些可行的结论。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所必需的。与此同时,不同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融合了更先进的学科教学理念。小学科学实验课应以培养素养为导向,逐步将素养渗透到各种教学团体中,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实现其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莹.简论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小组合作学习[J].人文之友,2019,(24):187.
[2]邱岳晖.林芝地区小学科学及实验课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20,(32):274.
[3]张秀杰.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科素养的形成[J].文渊(中学版),2019,(3):623.
[4]齐蕊.STEAM课程背景下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验课建构——以《自制电磁铁》探究实验课为例[J].才智,2019,(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