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党刚毅
[导读] 在梁家河的村史馆的展览大厅里展出了这样几幅照片
        党刚毅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驻梁家河工作组
        在梁家河的村史馆的展览大厅里展出了这样几幅照片,是总书记曾4次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回信,表达了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惦念之情。40年间,习近平从未中断过和梁家河村的联系。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插队,同其他北京知青一样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他被分到了梁家河大队,距离公社15里路。进沟的时候,老乡们很照顾他们,帮他们背着行李,来到了梁家河村。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
        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后来习近平写过一篇文章叫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讲述了他在梁家河度过的四大关。最重要的一关是思想观,只是习近平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1969年1月到这年的秋天,他还是个不暗世事的少年,从1973年后半年,特别是去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参加整队的工作后,他的思想处于明显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段,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的生产,带领村名未改变生产生活努力工作,习近平珍惜这个机会,真心实意努力工作,从这时起,习近平不在犹豫,彷徨,充满信心全身心投入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插队几年了,习近平当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普通的农民,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农民之中了,他对这片黄土地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深刻的认识到,是陕北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应该有所回报,要为梁家河做点事,他也迫切地想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改变面貌尽自己一份力,他带领乡亲们战荒山斗恶水,打坝淤地,建经济林。为改变乡亲们饮水问题,带领乡亲们打了一口干净的生过饮用水井。为了改变梁家河缺柴少煤,他带领乡亲们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乡亲们说到他是真干了,穿着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间系着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打坝一般在陕北农闲的冬季,陕北的冬季异常冰冷,当打坝的河渠里结起冰块时,土坝的威胁就来了,因为等到春天一到,这些冰块一融化成水,就会影响坝基,建起的土坝就前功尽弃了。因此,为清理坝基,冰块必须搬掉。当社员们面对刺骨的冰块,不敢动手时,习近平想都没想,跳进冷水里,利索地将冰块往外搬。看到这一场景,社员们被感动了,他们也脱掉棉袄、棉裤,跟着干起来。

除了河渠里的冰块,下雪也是让人头疼的,而在刚刚融化的雪水里,卷起裤管,光着脚,不顾寒冷地干活,对于习近平来说,在那几年里,却更是常事儿。
他用行动践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后来回北京上学,又有了光明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的合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最前沿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无论他身处何种地位,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梁家河村有许多当年和他一起战天斗地的村民们,都记得他当年最爱说的一句话,人来到世上,就要为人类办好事。这句话是对党的宗旨的诠释,也是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初心。
        七年的学习积累,使习近平总书记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文化知识素养、道德理论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把学习与实现人生价值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回顾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磨砺,为他日后的进步与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总结这七年生活,他自己说收获最大的有两点: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他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他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了解了中国农村的贫穷、艰辛和苦难,感受了人民群众的善良、宽厚和温暖,体会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信任和力量。梁家河的七年生活,习近平同志融入了群众,服务着群众,并时时刻刻都惦记着群众。他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他阔步向前的力量也一直汲取自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就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始终对人民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走出梁家河,走出黄土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始终不忘最初的信念。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标注的都是为民服务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不变的价值追求。不言苦不言累,有困难领头带着干,有危险第一个往上冲,是梁家河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信念、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在梁家河这样的基层磨练中,党员干部才可以学到这门大学问。求取梁家河的“大学问”,既要千里迢迢亲身体验,更要脚踏实地眼睛向下。只要心中有人民群众,到处都是梁家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