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陈力
[导读]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
        陈力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山东济宁  273100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出永恒的民族精神。而“初心”与“使命”一词及含义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内涵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这里,“初心”的焦点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其内涵是什么?其实就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得到满足。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多体现为社会需要和精神需求。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有序、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周边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场所,成为人们越来越在意的事情。所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坚持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在这里,“使命”的焦点在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种复兴情结,是一种文化基因,更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风雨和磨难依然屹立不倒的真正谜底。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它带领中国人民历经了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站起来”的奋斗目标、历经了两个“三十年”的探索实现了“富起来”的奋斗目标。这些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关键还在党。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内涵。这一内涵贯彻始终的是世界眼光、世界意识、世界情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联合体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主张或采取了中国行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初心使命”的意蕴
        (一)儒家文化中的“初心”与“使命”
        《尚书》作为中国上古之书,《尚书·商书·太甲中第六》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1]“厥初”指最初的“初心”。“图惟厥终”指追求的是始终不变的“初心”。儒家的初心是什么?其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如何坚守初心呢?孟子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这颗心始终如初,如孩子般至真至纯。怎样才能完成使命?“子曰,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入仕为官,身居官位,就必须做到勤政爱民,常怀为民之心,对于君子的命令要切实执行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肩上的使命。
        (二)佛家文化中的“初心”和“使命”
        一般认为“初心”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华严经》卷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这里面的“初发心”即是指心中秉承的真诚质朴的本心。《华严经疏》解释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修成正果,从最初修行开始,到觉悟成佛,这颗心都是不变的。那么使命呢?佛教在《坛经》中:“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2]即佛教的使命在于教人以正道,令迷妄之人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可见其使命不仅在于自度还要度人,不仅自觉还要觉他,也只有在教众生修习正道,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同时,才能证得自身的如来无量智慧。
        (三)道家文化中的“初心”与“使命”
        《道德经》中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失败。为了达成这种目标,其对施政者的要求为“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在政治和利益上,道家收敛自我的成见与意欲,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主张抛却自身的私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
        三、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中详细记载了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对人类美好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近代以来,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进步人士发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康有为写下《大同书》,单纯地
追求中国式“乌托邦”,因缺乏实践性而未能实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他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大同社会,但终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他的大同理想也未能实现。但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发现,大同理想与马克思经典作家描述的共产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提供了本土文化基因。[3]
    (二)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儒家经典《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宁稳定。孔子主张君王要重民、富民和爱民。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讲“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一直就是为政者和思想家们所关注和阐述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爱民、为民、富民、利民、保民等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本质。
        (三)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使命担当
        所谓“使命”,从本质上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表现为发挥主体作用、顺应时代潮流、求索未来之路。所谓“担当”就意味着“接受并负起责任”。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担当思想,要求士“以天下为己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所有,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就是有强烈的责任意思。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所展现出来的为民请命、为民族牺牲的担当史诗。在历史的呼唤面前,共产党人不是满足于个人的安稳生活,而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尽一份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我们从中华文明中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党的事业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重要精神,也应当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各方面的实践奋斗中,不断努力求得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尚书[M].厦门:厦门音像出版社,2014:58,19.
        [2]慧能著,郭鹏校释.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王培.共产党人初心的源起、价值与践行[J].实事求是2019(01):55-61.
        [4]孟伟,方绪银.习近平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思想初探(上)[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1):25-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