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自然科学院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南洋洋
[导读]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
        南洋洋
        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她诞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她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先河,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兴办高等科学技术教育与研究的道路,从而在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解放区战场。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国民党在不断制造军事摩擦的同时,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给边区的财政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空前困难。诚如毛泽东所说的边区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地步。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封锁,建立边区独立自主的财经体系,1939年5月,中央决定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
        1940 年,抗日战争进入风云剧变的时期。日本对华政策调整为以战养战、以华制华,进而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国民党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叛国,蒋介石集团也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极大振奋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但是由于日、汪、蒋三方势力都积极反共、限共,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遭受了空前损失和严重困难。为了走出抗战困境,特别是为了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为未来的新中国培养一批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由中央文委领导。
        1940年9月初,在 50 余孔窑洞、30 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南门外杜甫川正式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李富春、徐特立、陈康白、李强先后担任院长。
        延安自然科学院下设大学部、大学预科和初中部,其中大学部注重精研学理与实际技术相配合,最初设化学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木科;至1945年冬,全校师生员工共增至300余人。学制先是2年后改为 3 年;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使用的中、英文版教材和参考书, 有的课程由教师自编教材; 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实验室,办起机械、化工实习工厂,与边区的主要农场、工厂有密切联系。
        延安自然科学院是陕甘宁边区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最高学府,是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汇集了如留德化学博士陈康白等边区科学技术精英,许多学术报 告会、讨论会、专题讲座都在这里进行。当时在中央负责的同志大多数都到该院作过指导,朱德、叶剑英、张闻天、肖劲光、李富春、徐特立、吴玉章等人还亲自兼任课程或到此作报告,边区教育专家徐特立同志于1940 年至1943 年担任该院院长。
     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从1940年到1945经办了5个春秋,在艰苦条件下一边教学,一边生产,一边研究探索,学院师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克服重重困难,培养了大约 500 名优秀毕业生, 其中包括武衡等中国杰出科学家,李伦等军队高级将领。 “强国必先强教”,理工科高等教育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抗战建国,教育科研,延安自然科学院为边区经济建奇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徐特立于1941年10月提出了科学教育机关、科学研究机关和经济建设机关“三位一体”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的思想。他认为延安自然科学院应与军工局建设厅等机关所属的工厂农场密切联系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真正联系起来,并由这些单位共同组成一个“学校管理委员会”,使工厂、农场的负责人都作为主人翁参加进来,彼此商谈,学校也可以按照工厂和农场等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延安自然科学院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办学目标,在徐特立的提出的教育、 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和有关经济建设部门加强联系,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能生产多种实验用具,用西北的野生马兰草成功造纸,用沙滩筑盐田的方法制盐,发现并垦殖了南泥湾,制造了“丰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几百万枚军装用铜钮扣,指导炼铁厂、火药厂的生产,探明开采油井、气井,提供生产玻璃、肥皂、酒精、制碱所 用的设备,设计修建了边区水坝、安装了水轮机,设计建设了杨家岭“七大”会 议大礼堂,等等。其中,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是学院为边经济建设建树奇功的三个事例。
        为解决用纸问题,自然科学院(时称自然科学研究院)派出华寿俊前往位于 安塞县的振华造纸厂展开研制工作。经过考察研究,华寿俊把注意力放在了长得 漫山遍野的马兰草上,历时两个多月,试制出了马兰草纸;经过反复试验、完善生产工艺,马兰草纸被成功地批量生产。马兰草造纸,为《解放日报》、整风文 件及“七大”会议文件的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纸张, 满足了边区机关学校和普通民 众的用纸需要。在马兰草纸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华寿俊还与自然科学院的其他同 志一道,成功研制生产了边区的钞票纸。朱德的一首诗中曾说:“农场牛羊肥, 马兰造纸俏”。
        为了解决食盐短缺问题,自然科学院副院长陈康白博士带人奔赴地处毛乌素 沙漠的三边盐池地。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他们揭开了“海眼”的秘密,沿着“海 眼”挖井,修建了盐田,用吊桶从“海眼”中取水倒进盐田,白雪般的精盐就大 量结出,把这些精盐送到晒盐场老化两天即为成品盐。新方法制盐使盐田规模迅 速扩大,边区军民食盐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边区盐业还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延安自然科学院组织了由乐天宇等 6 人组成的森林考察 团,他们采集了 2000 余件标本、编写了《陕甘宁边区植物志》,为南泥湾的开 发找到了依据,撰写了开发南泥湾的建议方案呈送中央,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久,359 旅开进南泥湾,一年的开荒屯田就把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 南”。后来,乐天宇带领生物系师生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森林考察,帮助一些 居住在林区深处的群众解决了卫生饮水问题,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自足。
        延安自然科学院后辗转办学,数易其名,抗日战争胜利后,自然科学院迁至张家口、建屏、井陉,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1952年改建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易名北京理工大学,已发展为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是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母校。
        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思想超前指导、厚泽当代。在延安杜甫川曾经传诵一首诗: “谁说我们没有课堂?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大 的课堂。蓝天是我们的屋顶,高山是我们的围墙。”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 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的生活学习如诗如画。 他们保有的革命性、 创造性、 科学性, 谱写了延安精神的鲜活一页;他们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传承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