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见证 爱情之花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李思敏
[导读] 每年的12月12日,是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正人的生日
       李思敏
        延安市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   
        每年的12月12日,是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正人的生日。也许有人会问,陈正人是谁?陈正人,是当年井冈山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他年少英俊,一路跟随毛泽东投身于井冈山斗争,还领导了闻名世界的“万安暴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当时他被誉为“井冈之子”。
        而彭儒,作为陈正人的妻子,丝毫不比丈夫逊色。她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她是声名远扬的红四军“彭家将”中最小的女将;她是坚守井冈山斗争最后一个撤退的女战士;她是参加井冈山斗争最后一个离世的老红军。她是井冈山上的红杜鹃——彭儒。
        这对革命夫妇同甘共苦,共同见证了苦难,结出了爱情的果实。在当年,他们一个跟随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个跟随朱德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朱毛井冈会师,也正是在井冈山上,他们结成了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夫妻。
        说起这对革命夫妇的相识也别有一番趣味。彭儒,作为“彭家将”中年龄最小的她,在井冈山会师后,被组织安排到遂川县委搞宣传工作。说巧不巧,陈正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出任遂川县委书记。
        彭儒到遂川时,正巧碰上阴雨天,寒气逼人,冷得她直哆嗦。可她全然不顾恶劣的天气,与女战士周礼、刘琛一起,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宣传鼓动工作中去。这天,彭儒她们奉命上街刷写“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工农革命军万岁”的标语。突然,来了位年轻小伙子走上来跟她们打招呼,彭儒上下瞧了瞧这位小伙子,天气这么凉,他居然还赤着脚,脚上还沾满了泥巴,可真是个怪人!
        小伙子抬起头仔细地看了看墙上的标语,连连夸奖道:“写得好!不错!”紧接着说“感谢你们对遂川县委工作的支持!你们歇一歇吧,可不要累坏了,有什么困难呢,就去找县委。”说完,便急匆匆地走了。
        姑娘们各自揣测着这小伙儿,没等这小伙子走远,心直口快的彭儒就忍不住说到:“找县委!他是谁呀!口气这么大!”周礼、刘琛也连连摇头。碰巧一位熟识的县委同志路过,姑娘们便向那人打听那位怪怪的小伙子是谁。这人听了姑娘们的描述后惊讶不已,说:“你们不认识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县委书记陈正人呀!”
        “县委书记!”彭儒惊讶极了,没想到这个陈书记会这么年轻,活像一个中学生。不知谁说了句“可是,这么冷的天,他怎么连鞋都不穿呢?”“这位县委书记呀一定是没鞋穿!”彭儒念叨个不停。刘琛见状,便打趣说:“你要是心疼呀,就做一双鞋给人家呀!”彭儒想都没想就说:“做就做!可惜我们现在没有布,要是有布的话,可以连夜为他做一双鞋子。”刘琛一听:“按我们家的老规矩,只有新媳妇才给未来的男人做鞋的哟!”这刘琛话里有话,彭儒的脸一下子就红成了个番茄,几个姑娘被逗的笑个不停。似乎是老天有意的安排,姑娘们的几句玩笑话,竟演绎成了一段革命姻缘。
        后来,陈正人当选了为副书记,彭儒则被组织安排到特委从事妇女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们俩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一天,彭儒突然收到了陈正人的一封信,在信中陈正人表达了自己对彭儒真真切切的感情,说希望与她结为“秦晋之好”,就这样,两个年轻的生命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再后来,在贺子珍与吴仲廉等人的撮合下他们俩在井冈山结婚了。

那时陈正人才20岁,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就连结婚那天也是整日整日的开会,直到很晚才回去,日子艰辛的很。
        他们结婚时,既没有房子,也没有床和被子,更谈不上穿什么新衣服了。因为没有房子,所以他们结婚后彭儒还是和康克清她们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遂川县委的同志们听说他们结婚后连被子都没有,就给他们送来一床印花的棉被。在井冈山艰苦的斗争岁月里,这样的一条被子可谓是雪中送炭了。
        1929年1月,毛泽东决定开发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特委的同志奉命留守井冈山,陈正人和彭儒都留了下来。大部队离开井冈山后,留守部队生活艰苦的很,缺吃少穿不说,夜里山上寒风凛冽,夫妇俩常被冻醒,实在冻得睡不着,他们便在房子中间烧上一小堆火,相互依偎着,为彼此传递温暖。
    到了4月,敌军分六路向井冈山地区进犯,井冈山失守了。在撤退路上,彭儒在山脚下看见了不远处的陈正人,他正在用嘶哑的声音指挥群众疏散撤退,丈夫原本白净的脸已被硝烟熏得乌黑,破棉袄里漏出的棉絮被寒风吹得四处乱飞,只有那双乌黑的眼睛闪闪发光,无比爱怜地注视着受苦受难的群众。
        彭儒忍不住鼻子一酸,她拼命地压抑自己的情感,立即投入到疏散群众的工作当中,直到剩下她和陈正人以及一个特委委员与敌人在大山中周旋。山上下起了鹅毛大雪,湿滑的雪地里寸步难行,只有冰棱和野菜可以充饥,彭儒耐不住严寒,病倒了。
        白色恐怖笼罩着井冈山,凶恶的敌人天天搜山,捉人,杀人,烧老百姓的房子,红军医院里一百多名来不及撤走的伤病员全部被敌人用机枪扫射而死,山里越发的死寂。
        望着妻子瘦小的身子止不住的发抖,陈正人心疼不已,无奈之下,陈正人把彭儒安顿下来,盖上薄薄的被单,就消失在了茫茫雪海中……
        过了半晌,陈正人回来了,还找来了一个向导,他背起彭儒,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点一点的往山下挪,历尽千辛万苦才得救。
        随后,陈正人重建了游击队,趁敌人换防之机,主动出击,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硬是从敌人的手中收复了井冈山。红军的队伍大了起来,可是食物匮乏问题越来越严重,士兵们常常几天都吃不上一点儿东西。偏偏这个时候彭儒怀上了孩子,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让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们住在山上的一个草棚里,没有食物,经常饿的他们心里发慌,腿发软,眼发黑。后来,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草棚,把草棚也烧了,日子越发的难过……
        孩子出生后,陈正人激动地抱着自己和妻子的爱情结晶,不停地亲啊,哄啊,脸上绽满了初为人父的幸福,高兴地说:“孩子是革命的新苗苗,我们吃点苦,他们将来的日子就会甜。”队伍条件实在艰苦,孩子出生3天后,就送给附近的一个老乡抚养。从那以后,陈正人、彭儒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等到解放后他们四处打听,得知孩子6岁那年生病,因没钱医治,死了,夫妻俩痛心不已。这是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的牺牲,也是这对革命夫妻忠贞爱情的永久见证!
        他们夫妻二人在井冈山根据地,从创建、发展到鼎盛阶段,一直到井冈山失守,始终战斗在这块根据地,他们是井冈山斗争中最后撤离的红军战士。
        从万安暴动到井冈山斗争,再到中央苏区土地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这对夫妻坚持信仰,从井冈山走到延安,又从延安走向了新中国!
        他们在井冈山根据地相识、相知、相恋,在战斗和生活中互相鼓舞,不离不弃,他们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峥嵘岁月,参与并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
        他们在井冈山被称为——伉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