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华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四会供电局 广东四会 526200
摘要:文章分析电费回收存在的问题,对客户交费方式分类与对象研究,探索利用云技术构建供电服务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电费回收;95598;缴费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完善,其应用范畴愈发广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大数据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推动线上办电、线上交费、电力信息查询等业务落地,打破传统电费回收支付方式的时空界限,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另一方面,大数据深入分析,为供电企业梳理构建属性匹配的客户基础信息体系,打造客户标签分类,为形成合理的风险防控机制提供极为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探索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费回收工作中的应用。
1、电费回收存在的问题
作为电力发、输、配、售、用供应链中输配电环节的首要载体,电网企业在发电企业和用户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电费回收作为电网企业首要的利润来源,关系着电网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当前电费回收管理工作聚焦在客户服务、用户本身、电量电费核算、财务账面核算等维度,对行业属性、区域特性、经济周期及气候、地理环境等维度的考虑甚少,从而导致电费回收预测、回收措施、风险预警等各项工作计算不精确、实施不到位,造成电费回收工作遭遇重重困难、举步维艰的局面。目前,电费回收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当前电网企业对电力用户的分析局限于用户自身属性、电量电费计算、财务核算等微观层面,对于行业特性、区域经济等中观层面和经济周期规律、国家政策、气候环境等宏观层面缺乏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进而导致电网企业对用户属性及其用电风险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体现在电费回收上,就是电网企业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某些潜在用户欠费或故意延迟交费的风险,从而不能形成辐射全网的风险防范预案。
二是部分地区电网营业厅网点数量少,电费回收互联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覆盖全网的信息连接机制,用户缴费不便。省、地、县各级电网企业间缺乏电费回收纵向一体化管控平台,部分电网公司数据传输不到位,难以为电费回收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应急调整提供决策参考。此外,部分偏远地区信息传递不到位,用户未能及时了解自身用电情况及欠费信息,从而忽略了电费的及时交纳,影响自身信用。
三是“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先交费、后用电”的预付费理念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目前“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先交费、后用电”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于省电网公司企业用户数量众多、属性复杂,供电区域大范围广、部分区域信息闭塞、互联网化程度低等特征,需要电网公司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区域辐射面,扩大此模式的业务覆盖范围,对部分用户加强“先交费、后用电”模式的实施力度。
四是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程慢,电力法律法规待完善。征信系统平台建设目前局限于供
电企业内部。供电企业可以积极探索与外部单位合作协同开发共建征信体系,深化完善征信服务平台业务。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及《供电营业规则》等电力法律法规都是早期颁布的,滞后于市场环境变化,其涉及的部分规定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亟待重新审核修订,完善法律法规管控空白,避免不良企业或个人有空可钻。既维护国家企业的利益,又规范现行电力交易市场,有益于构建和谐的营商环境。
2、客户交费方式分类与研究对象
在优化营商环境大的背景下,市场对供电服务的要求已逐渐上升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上门办”,全面推行同城业务“异地受理”,持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实现一般性业务“一次都不跑”,复杂业务“最多跑一次”。供电企业在各个辖区内都会设立对应的供电营业厅,传统缴纳电费的方式是必须前往属地营业厅,办理交费业务。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支付方式诞生,供电企业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对应开启了全新社会化代收方式,用户可以不在营业厅柜台现金缴纳电费或抄收人员拿发票出去进行走收电费。一方面,供电企业通过与银行合作,开通网上银行、银行柜台、电话银行、银行自助柜台机等金融机构代为收费的方式。另一方面,拓展移动客户端的交费渠道。
拓展手机微信客户端、支付宝、95598智能互动网站等电子化服务渠道,向全网用户提供电量电费清单查询、电费缴纳、用电报装申请等相关业务服务。
3推进电费回收信息化管理
一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加快电费回收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省、地、县各级电网公司电费回收管理工作的信息互联,加强对电费回收工作的整体把控。建立电网公司与用户的信息联通,实时掌握用户的电费交纳情况和欠费情况。
在客户内外部信息采集上,通过采集客户身份、用电情况、电力合同容量、用电负荷类型、出账周期、缴费情况、违章用电历史以及罚款资金等用电相关的业务信息,和采集包括客户的银行贷款信息、纳税信息、企业法人的个人征信信息等外部数据。
客户欠费数据分析模型制定,使用大数据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先对历史和现在电费回收风险客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电费回收风险客户的特征信息,并以此建立电费回收风险预测模型,建立电费回收风险提示预警系统,对可能存在电费回收风险的客户提前进行标
识,反馈至电网工作人员。
客户欠费风险预案制定方面,对不同类型和特性的客户提前采取差异化的电费回收策略和预防措施,保障电网企业的电费回收,有效控制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电网企业应主动了解客户困难,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能效管理等节能服务,指导客户合理降低用电成本,降低电网企业电费回收风险。
4 利用云技术构建供电服务新模式
电网公司在将“互联网+”思维与电力营销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云技术,探索构建供电服务和电费回收管理新模式。
首先,拓展多元化的缴费网点。电网企业尝试与商场、电信营业厅等实体缴费网点合作,让客户可以在合作商家的网点缴纳电费,提高客户现场缴费效率。
其次,拓展移动客户端的缴费渠道。拓展手机微信客户端、APP、公众号、支付宝等电子化服务渠道,为全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查阅等服务,满足客户电费缴纳、用电报装申请、电量查询等相关业务在线办理的需求,保证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规范高效的服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在线服务和业务办理的保密措施,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对客户造成伤害,并给电力公司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5“互联网 + 电费回收管理”推行客户预购电制度
建立并推行客户预购电制度。基于信息化电力服务,在省域范围内向用户推广并执行“先交费、后用电”的预付费理念和制度,全面推行高压预购电方式,积极推广低压远程费控应用。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研究对客户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和综合分析技术,实现抄表、收费、监控三位一体,通过流量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偷电漏电和违章用电现象,合理规避电量风险,确保电费“颗粒归仓”。
同时,电力企业创新外部协作管理模式,将全网用户交费信息记录纳入相关银行征信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力用户信用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级,打造电力用户电费征信服务平台。
利用电力用户电费征信服务平台,电网企业可对电费回收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点布局,针对电力“老赖”用户,应当提前研究和强化相关电费征收措施,针对信用等级较高的用户,应对其增加信息推送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促成供用双赢局面。
此外,征信服务平台的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对平台大数据分析,电力企业能够深入了解电力产品和服务特性,全面掌握电力用户现状并与银行形成信息联通,针对信誉度好、信用等级高的用户开展信用证缴费服务,当持有信用证的用户不能按时交纳电费时,由合作银行代为支付。
6结束语
本文是从供电企业电费回收存在的问题出发,全面梳理工作矛盾和业务流程,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今后阶段,供电企业应更加重视移动互联网缴费渠道的建设,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移动缴费出现的问题,优化移动缴费渠道,努力建成智能化、电子化、便捷化的移动缴费渠道,满足广大客户的移动缴费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志琴.电费回收风险的预控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11):79.
[2]张淑秀,赵旭东,张爽,等.供电企业预售电管理风险分析[J].电子测试,2016(8):161-163.
[3]赵罡.省级电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4]彭泽武,李伟清,林强,等.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3(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