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3卷20期   作者: 周子棚
[导读] 现当今,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周子棚
        国网四川射洪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 遂宁市 射洪市 629200
        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互联网技术和智能配电网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
        1基于“互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的作用分析
        1.1加快信息传播
        受5G时代来临的影响,“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基本实现移动无线通信媒介中利用智能终端开展相关业务的目标,被适用于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例如:移动电子商务、手机上网及娱乐等,电力行业也不例外。由此可见,配电网运维与“互联网+”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能摆脱原有运维模式的局限,大大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同时,以“互联网+”为基础能推进智能配电网运维的工作效率,消除影响电力资源分配稳定性及供应时效性的风险因素,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要求,最大限度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智能配电网运维的工作效率,确保总体工作效果。
        1.2节约成本投入
        “互联网+”技术能有效调节配电网中电能供应需求,始终保持供应与需求间相互对等,最大限度减少调度期间所产生电能损耗,有助于控制总体运营成本,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由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科学技术及信息化建设进程,促使配电网运维技术趋向智能化及高效化,对于保障电力系统良性运营及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配电网运维普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与经营效益间往往不成正比,并且部分企业配电网运维建设投入巨大,无法短时间内取得更多回报,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及财力。此外,传统配电网运维工作效率低下,一旦维护时间过长则直接影响其总体工作效率。
        1.3实现合理调配
        即便配电网是推动社会经济的核心产业,但是大多数地区深受自然环境过于复杂的影响,其配电网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一旦成本投入过高或设施建设时间过长则可能造成有线配电网络发展建设无法均衡,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及优质供电的目标,反而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配电网能弥补传统运维模式的不足,实现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的目标,例如:维修人员、技术人员、维修工具及零部件等,彻底解决传统配电网运维模式中人员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取得令人满意的电网运维效果。
        2.“互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应用
        配网运维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电网供电质量的重要保障,其重点业务主要包含公变台区、专变用户、频繁停电、设备巡视、配网故障抢修、配网线损等多方面内容。随着配网建设的不断升级和加强,其结构日趋成熟,也愈加庞大复杂,引入“互联网+”技术,优化配网运维数据模型,深化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多部门协同机制,促进配网运维全业务融合、全流程贯通、全数据共享,开展数字化发展研究与实践,促进业务创新、绩效提升。
        2.1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在线获取配电台区的电流、电压、功率等运行数据以及容量、投运年限、CT/PT 变比等档案数据,判断分析低电压、过电压、重过载、三相负荷不平衡、负电流、失压、断流、零度户、母线停电、主线路停电、支线停电、配电变压器停电等配网运维业务的异动情况,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预测功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设备巡视、维护、消缺等工作,及时对配网运维的薄弱环节进行管控。建立“提前预警,主动干预,过程管控,事后通报”的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的分配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提升配网运维的精益化管理水平。
        2.2 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力供应源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获取配网线路的长度、架设方式、投运年限以及配电变压器的型号、容量、绝缘介质、资产性质等大数据信息,结合天气、温度、风力、降水等自然条件因素,通过关键字段匹配,关联抢修工单、客户投诉等明细数据,实现供给侧和用户侧的无缝对接,强化用电市场分析和消费行为研究,细化客户分类,满足智能化、多样化用电需求,优化配网抢修业务流程,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2.3 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获取配网线路、配电台区的电量明细数据,深入探索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的线损分析诊断应用,常态化开展线损“日监测”分析,对线损指标、档案维护质量、数据一致性和治理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纵向分析“地市 - 区县 - 乡镇”的配网运维“剖面图”,准确定位线损全业务链条异动数据,督促相关部门对异动原因进行核查整改,夯实基础档案管理,保障数据质量,实现线损治理工作前移;横向分析电力供给侧与用户侧的配网架构,对配网线路的升级改造、用电客户的业扩报装等重点业务提供客观数据支撑,确保辅助决策到位,优化资源配置效果,促进智能化配网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3.“互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配网运维系统中应用案例——基于采集数据精准分析变压器负荷
        3.1基于采集数据分析
        通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查询某供电单位的配变负载情况,2020年5月31日,某单位共有33585个台区,其中超载台区81个、过载台区55个、重载台区141个。
        3.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统计重、过载台区
        通过重、过载分布状况,针对某单位白XX小区、某材料有限公司台区5月份负荷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
 5月份某单位白XX小区负荷超载情况部分数据表

        3.3数据分析及解决措施
        经过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配变数据的分析,结合对现场变压器的排查,某供电公司白XX小区为居民用电台区,在晚用电高峰期用电量增加,出现负荷超载情况,白XX小区5月份出现27次超载情况,其中26次出现在晚用电高峰期,变压器运行容量在150%左右。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现该台区配置变压器容量偏低,需对变压器容量进行调整升级。
        某材料有限公司台区为厂区用电,生产作业集中在下午15:00-17:00期间,在该时段出现负荷过载情况,某材料有限公司台区5月份出现26次超载情况,时间分布在全天不同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下午15:00-17:00之间,变压器运行容量在130%左右。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分析,发现该台区配置变压器容量偏低,需对变压器容量进行调整升级。
        针对发现以上两个台区的问题,某供电单位运检部门同时安排运行检修人员及时到达现场进行维护,通过检查,处理了现场设备端子、连接线松动、打火、过热、熔融或烧毁等安全隐患,对配变及时进行了维护。某供电单位同步安排改造计划,进行配变等设备进行改造,确保安全可靠供电。
        后续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监控及大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根据超载、过载、重载统计分析数据,一是安排运维人员及时维护,避免了设备损坏等问题发生,减少了停电的事件的发生。二是结合分析数据统筹考虑,进行优先级排序,制定配变改造升级计划,避免了盲目投资,实现精准治理。三是持续挖掘采集大数据,更好的为电网运行服务。
        4.结束语
        互联网与智能配电网的融合,可以使电力能源的调配更加便捷、更加高效,从而有利于实现电能供需的最优化配置,达到一定范围内电能的工序平衡,有利于降低电力调度成本、减少电力传输损耗,还有利于减少配电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改善如今日益突出能源短缺与能源供求矛盾问题、实现绿色配电,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寅.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08):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