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4期   作者:张潇
[导读]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湿地、森林等天然“海绵体”面积不断减少

        张潇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190
        摘要: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湿地、森林等天然“海绵体”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原本城市化体系中的水循环系统老化、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不少城市出现了排水内涝、生态恶化等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研究,科学化布局,并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整改,充分结合生态环境优势,改善水循环系统,从而提高城市 水循环系统利用效率。这里就针对城市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做探索,并提供相关策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城市内涝 因地制宜 “互联网+”
        引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排水系统老旧、设施不全、损坏等问题需要整改,重新优化设计,使得符合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尤其是部分城市仍采用雨污合流的方式,管道铺设等存在不合理设计问题,在暴雨天气容易出现内涝、积水等问题,给生活、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建设现代化的水循环系统,满足海绵城市的发展要求,同时科学化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有机统一,让水资源可以有效被利用,同时避免城市内涝、污染环境问题出现。
        1城市排水问题产生问题因素研究
        1.1城市化推进对海绵体造成的影响
        我国现代化发展迅猛,城市化的推进也让城市周边的生态资源被破坏,大量的森林、湿地等天然资源被占用,导致自然界的海绵体生态系统减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扩大了城市的面积,也让自然海绵体减少,削弱了自然界对水源的截留和下渗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弹性”不足。一旦出现暴雨等环境,非常容易堵塞城市水循环系统,让城市排水系统短暂性障碍,出现内涝、淤泥堆积、湖泊生态被破坏等问题,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以及泥土层结构,给建筑、道路造成安全性隐患。
        1.2不按科学的道路规划施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横纵交错,虽然很好了解决了人们日常出现、生活、交通等方便,但是城市道路规划中不合理的设计、布局也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上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设置的设计需要考虑综合性因素,经济、生活、环境、以及财政,这些都是道路施工需要注重关注的点,在当下道路施工中,尤其需要关注水文地质情况,城市的布局,排水系统的设计都需要考虑水文因素,同时对于空间的布局、景观的特效、生态的保护、产业的推广等都是城市化布局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2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2.1有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实践
        在目前海绵城市发展中引入PPP模式,将很好的解决工程融资上面的问题,同时为海绵工程的建设提供长远、坚固的资本基础,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资金源动力,同时也可以让海绵城市工程更具专业化与精准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要加到民间资本以及政府的合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知名度,使得项目获得广大人民的认可。使得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更加精准化专业化,也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强公众认可度,起到对海绵城市项目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由于海绵城市PPP模式涉及资金较大、施工时间长、工程项目比较复杂,因此对于工程的审核监管需要全面落实,对相关审计人员做好专业的培训,提高其业务专业化能力,确保工程可以有效落实。
        2.2有关于海绵城市的网络共享实践研究
        网络化的发展推进了现代化智慧城市的发展,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资源数据的共享,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发展,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与服务。尤其是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基于互联网技术,可以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全程提供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提升水文检测效果,加强海绵工程建设准确性。

同时项目施工阶段,还能够基于智能监测系统,优化海绵工程的设计,使得项目施工更加精准、科学,提高建设效率。项目建成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示范过程网络共享化,并着重分析径流等动态数据,构建各地区海绵建设框架和数据分享体系,使得形成城市化专业示范基地,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并完善城市功能体系。
        3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分析
        3.1海绵城市建设呈现片区化、局部化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不少城市的海绵工程并不完善,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还需要及时去解决,我国对于海绵城市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仍就比较多。如常见的问题就涉及到了许多试点城市采取小范围内对现有城市系统进行改造,并通过以此来提高海绵的覆盖面积,实现概念城市的规划方案。而在落实到小区等环境,势必会对周围的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也不难看出,出于谨慎考虑,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试点地区内“海绵化”改造的局部化阶段,并没有实现全面性推广,因此相关海绵的功能特性其实并不完善,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事务,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与此同时,治水项目存在协调性不高的问题,也让雨水分流难以有效开展。目前为了优化这些问题,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开始推广全局建设方案,统筹海绵城市建设全局,并在各区域之间进行分离治理,实现效率提升的目的。
        3.2项目建设缺乏特色化、系统化的问题
        我国南北方地理水文条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间蓄水排洪的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建设海绵城市显得十分必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能够改善单一地通过排水系统处理积水的情况,其从“渗水、净水、储水、排水”等多层次构造天然蓄水池、净水池,多维度地缓解地面积水和城市内涝问题,从而改善城市水循环。缺水地区需要将海绵城市规划与雨水利用工程相结合,从而提高雨水利用率,着重把握海绵城市蓄水、净水的功能,缓解城市“人水矛盾”。
        生态大环境下,南方拥有的生态“海绵体”较多,北方则较为缺乏天然“海绵体”。因此,南方需要注重如何实现快速排水,从而缓解城市内涝,北方地区更需要注重“海绵体”的选取,实现有效下渗,充分利用蓄水功能。此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污水处理系统比较先进,引入了雨污分流等工程。而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污水处理滞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海绵村落”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海绵村落”的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去除其“废弃污水”的刻板印象,有利于缓解城市“人水矛盾”。
        结论:综合来看,海绵城市是惠及民生、收效长远的工程。其通过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积水点和提高“海绵体”覆盖面积,从渗水、净水、储水、排水多角度综合减少地表水量,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地根据地区其他相关政策相协调、相辅相成地规划城建方案。面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出现的分局化、单一化问题,更需要从长远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发展远景,优化“互联网+”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与技术,构建数字化模型,科学合理准确地构建全局化建设路径,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城市“海绵化”改造要善用系统性思维[N]. 中国城市报,2020-07-27(A02).
        [2]倪嘉雯,胡亚杰,江思倩,丁大钧,杨静.城市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实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9):23-25.
        [3]王根喜,郑瑞琦.某海绵城市排水系统SCADA优化设计[J].价值工程,2019,38(36):278-280.
        [4]李华龙,芦永曾,张景立,井银军,邹开技,王伟,杨亮,陈朝辉.城市道路中的装配式海绵城市排水系统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9,41(11):2066-2068.
        [5]李健中.海绵城市设计在坪山中心区明沟系统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净水技术,2019,38(08):4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