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南京先达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 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当前市政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多。如果安全管理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和深入,就有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本人通过分析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就提升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水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水平;不足之处;提升路径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项目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多,如果安全管理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和深入,就有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本人通过分析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就提升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水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不足之处
通过认真分析,我认为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意识不强。同质量管理一样,安全管理也是对“人、机、料、法、环、测”的综合管理,如果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PDCA”循环模式不能良好运转,就会出现安全问题,甚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却简单地认为抓好施工质量就行了,思想上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没有认清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2、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有些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导致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和深入,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消除。有些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岗位专业技能不强,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安全教育引导和严格的制度约束,导致“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3、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是提升施工人员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有的施工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只是摆摆架子、走走过场,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时间、对象都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没有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设备管理不到位。有的施工现场存在施工设备未按要求检验检测、检验检测不合格、维修保养不到位以及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无证上岗等问题,发生设备安全事故的风险较大。
5、现场环境不良。有的施工现场扬尘漫天、噪音超标、震动过大、材料乱堆、设备乱放……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施工人员的作业安全和身心健康。
6、擅改施工方案。由于市政工程建设受到天气、环境、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较为严重,导致原定施工方案无法按计划实施。有的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加快进度擅自更改原定施工方案,导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跟进不及时、不到位,从而出现安全监管“盲区”。
二、提升路径
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我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分析评估后认为,提升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牢安全生产意识。“工程建设,思想先行。”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地对市政工程施工安全进行宣传,贯彻落实相关的安全施工理念,积极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保证相关单位和人员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安全管理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大力宣传的方式,帮助施工人员树立起安全意识,为安全管理的效果提供保证。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要想最大程度地保障市政工程施工安全,关键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做到系统、全面、科学,换句话说,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证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有关部门应当以“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为原则, 构建完善的安全法规体系,使市政工程施工更加规范和标准,并将细化后的市政工程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人员。施工单位要认真分析和评估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完善相关的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优质的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处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促进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的施工现场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安全巡查检查人手严重不足,仅仅依靠几个专职人员进行,无法将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合理排查出来。因此,施工单位要针对市政工程的特点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基础上明确分工,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要求,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任务书、承诺书明确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同时选派有责任心和相关经验的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推动各项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坚决打击各类不安全行为。
4、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施工单位要针对市政工程的特点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以召开安全会议、举办安全讲座、发放学习资料、开展应急演练等形式为载体,大力宣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措施、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提升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5、规范施工设备管理。施工现场各类施工设备必须按要求通过有关部门检测和现场验收合格并记录后方可入场使用。为了保证施工设备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的保养与维护制度,提高所有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并严格按照机械操作和维护制度进行保养和维护,禁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章指挥或者违规操作的现象。同时,加快施工设备的更新和换代,对一些危险性较强的施工设备,现场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安全警示标识,提醒操作人员做好安全防护,避免操作不当发生安全事故。如果需要进行危险系数较高的高空作业,管理人员更应当对机械设备进行细致、严格的检查,尽量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力施工,并通过改善作业环境的方式,从根本上减少出现人为错误的几率,对安全事故的出现具有预防作用。
6、强化风险隐患整治。施工正式开始前,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仔细检查,合格后再落实所制定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活动得到必要的安全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定期排查施工现场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发现问题该喊停时坚决喊停,制定并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改措施,确保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目标到位、责任到位、管控到位、整改到位,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市政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施工单位只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市政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推动市政工程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确保市政工程的施工安全,才能实现自身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视界,2015(03)
[2]徐金梁,陈玉珍.施工企业加强合同管理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