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越 程诗意 张华地 杨玉杰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1418
摘要:新冠疫情让各行各业都意识到信息畅通和供应链畅通的重要性,随着新基建的开展,一场数字化变革悄然而至,传统的建筑业也开始摸索信息化转型和工程协同的新思路。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的实践让云平台成为信息化和协同的最佳方案,但现有的普通云平台存在安全性和适用性问题,同时BIM强大的三维数据库潜力越来越受重视,所以基于BIM的行业专用云平台成为传统建筑企业信息化转型的关键,然而这也受到本身落后的工程管理,以及地域、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字:建筑行业、信息化、转型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不少技术都达到世界前列,但相较近几十年内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年递增,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虽然建筑行业在技术上不断改进,但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没有做出根本改变,仍处于较为保守、割裂、以经验为主的状态。
目前工程资料编制和管理已进入规范化、表格化、电脑化的阶段,但还存在问题待解决[1]。大部分工程项目只是结合了最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将纸质资料做成电子版,虽然这样极大地减小了资料的体量,但远达不到信息化的要求,没有在实质上改变传统的建筑数据共享和管理的方式。传统的工程管理重点面向建设阶段,以质量、费用和进度目标为核心,并将各目标按照实施阶段和主体进行拆分落实;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为主要工作内容;以管理方法为主体,重视管理工具的使用[2]。这样的管理往往造成工程项目多阶段间断层,多专业间割裂的局面,导致全过程乃至全寿命期维度上的浪费和低效。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各行业都深刻体会到信息畅通和供应链畅通的重要性。在建筑行业,疫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期推迟、材料供应链断裂、成本增加等方面,工程远程交互办公的需求也暴露出来。实际上,疫情只是表面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建筑业本身的“故步自封”,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水平极低。在各行各业陆续转型时,建筑行业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方式,往往导致交互协同效率低,成本控制难度大的局面。
2 转型的必要性
疫情冲击下大部分企业被打得措手不及,只能被动应对。而另一些企业早就开始了信息化转型,因此在应对疫情时就更加游刃有余,甚至将疫情变成机遇。例如上海建工的徐家汇中心项目,应用了“重点工程远程管理系统”,得以早在2020年3月就实现安全复工、科学施工和精准管理。
其实国家一直在推行信息化、无纸化,鼓励建筑行业去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目前建筑承包和建设模式越来越多样,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数字化越来越受重视,全过程维度上的协同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此次疫情不仅放大了建筑行业的缺陷和需求,还让企业体会到信息化改造升级的意义,认识到仅仅依靠微信等通讯平台和各类建筑软件无法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工程涵盖的阶段多、专业多、主体多,经常有信息迟滞和不对等的现象,以至于沟通效率低,纠纷多,追责难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在资料管理上,纸质材料体量大,不易保管和查询,数据的机会可用性有限。再加上疫情期间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政策、标准,例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司2020年工作要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深圳)等,可以看出政策越来越倒向建筑工业化、信息化,鼓励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建筑业发展。
综合以上几点,建筑企业信息化转型势在必行。
3 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程涉及专业广、软件多、格式多样,建筑数据异构、离散、海量、复杂、专业,微信、钉钉等只能解决最基础的沟通问题,而去开发一个超级软件又不现实。经过疫情中的初步摸索,目前信息化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工程协同云平台。
如果采用现有的云平台构建工程协同云平台,这些普通平台普遍无法打开不同格式的建筑资料,工程适用性较差,无法实现有效的工程协同,不过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云平台合作解决。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所有数据都在第三方平台,将始终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因此,建筑行业需要更符合工程特点的独立云,搭建工程适用的协同云平台。
工程协同云平台的优点很多。第一,平台可实现远程交互办公,打破点对点、面对面的信息共享方式,提高数据在全寿命期各阶段的机会可用性;第二,可动态记录各项数据,变动留痕,易于追溯和追责;第三,平台独立,信息安全性较高,数据不易灭失,也易于实现分权管理;第四,可与物联网、GIS等技术结合,扩充可记录的数据形式,也符合5G时代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五,可以实现可视化管理,平台的核心基于BIM,而BIM的本质是个强大的动态三维数据库,综合了建设工程项目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过程信息、财务信息等;第六,平台具有普适性,没有特别针对的工程类型和承包模式,工程相关各方都可以使用。
但目前来看,协同云平台发展仍有局限。首先,一项工程涉及单位很多,产业链很长,每个单位的要求可能不同,制度也不同,一个环节跟不上都将阻碍协同云平台的使用和推广。除了工程的特殊性,建筑行业本身的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全过程管理,这不是转移到平台就能解决的问题。另外,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平时接触的都是住宅楼、商场、写字楼等常规项目,技术流程相对成熟,所以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明显。最重要的是,独立的工程协同云平台研发难度高,人力物力投入大,维护费用高,回报期长,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不符合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难点,行业应该加快试点推广,尽快出台业内统一标准以及配套的审查、验收、归档等各项制度标准;同时,要加快全过程管理的实践,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未来可能出现第三方工程信息技术公司,由他们专门负责工程协同云平台的开发和维护,而工程咨询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只需花费较少的费用即可使用协同云平台,用以实现全过程乃至全寿命期维度上的降本增效。当然,这也涉及取费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4 结语
后疫情时代也可以说是“新基建”时代,掀起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投资浪潮,也是建筑企业的一次洗牌。如果企业继续墨守成规,那将会被时代淘汰。如果建筑企业抓住机会顺利转型,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将大大提高,为实现在全过程乃至全寿命期维度上降本增效奠定基础。
传统建筑企业从未停止过对信息化转型的探索,但一直缺乏转型推动力。新冠疫情放大了建筑行业的弊端和建筑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间接解决了推动力问题,也使工程协同云平台进入大家的视线并成为信息化的关键。但建筑企业的转型不是构建一个云平台就能解决的,还受到地域、企业实力、政策、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行业还需要一系列相适应的基础建设和制度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陈静.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与分析[J].煤炭技术,2011,30(11):128-130.
[2]成虎,韩豫.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17-20.
[3]张飞涟,郭三伟,杨中杰.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12(03):702-708.
[4]Randy Deutsch.数据驱动的设计与施工[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