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杰
身份证号码:45098119860530****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较为常见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其施工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由于建筑施工中缺乏完善的施工技术体系和技术管理,极大的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针对此,本文论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最后提出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强度高、稳定性良好、耐用持久等优势特征,可以有效抵御地震、泥石流及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损害。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以及各关键步骤,以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等级,扩大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
钢筋混凝土结构,指利用钢筋提升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由于混凝土仅具备较高的抗压强度,而抗拉强度较低,单纯的混凝土结构无法适用于需要承受一定拉应力的梁板工程中。针对此,需要在混凝土结构的梁板等受拉应力较大的区域配置钢筋。钢筋可以有效承担混凝土结构所受到的拉应力,进而充分发挥钢筋的抗拉性能和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性能,达到共同御力的目的,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 建筑工程施工中关键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2.1 模板安装工程?
模板安装工程主要包括顶板模板安装、柱模板安装和梁模板安装三部分。
2.1.1 顶板模板安装
通常来说,顶板模板多使用长约915毫米、宽约830毫米、厚约18毫米的涂模胶合板。其中,使用横截面积约5000平方毫米的单根枋充当内楞,且内楞之间保持600毫米的距离。使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作为顶板模板的支撑体系,并且使脚手架与平台相互连接,以加强顶板模板的安全稳固性。
2.1.2 柱模板安装
使用厚度约为18毫米的木板夹辅助安装柱模板。选用长约100毫米,宽约80毫米的方木作为柱模板的肋骨。采用围柃抱箍的方式对柱模板实施加固处理,使用螺丝进一步增强柱模板的牢固性。按照每间隔500毫米的规格设置一道加固项。此外,使用规格统一的槽钢对柱模板的四周进行支撑,充分发挥斜支撑作用。
2.1.3 梁模板安装
在安装梁模板的过程中,明确高程和轴线位置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施工人员会使用墨线弹出模板高程和轴线位置,且将方木铺设在安装好的承重架上,使用木板夹对侧模实施加固处理。
2.2 钢筋工程
2.2.1 钢筋绑扎
在钢筋绑扎施工前,需要预先对钢筋加以分类,严格控制钢筋数量,确保所配置的钢筋满足工程施工要求。在绑扎过程中,使用铁丝对钢筋予以固定,以免钢筋移位影响绑扎效果,尤其是钢筋交叉点位置。让钢筋绑扎接头处于弯曲部位,且间隔距离超过钢筋直径的10倍。施工人员还需在钢筋与模板前设置一定厚度的垫层,适当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使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在对双层钢筋网实施绑扎时,预先设置钢筋撑脚,避免钢筋在受力作用下出现移位的情况,加强钢筋定位的精确性。在模板与墙面之间设置一定横截面积的钢筋网,除钢筋交叉位置以外全部扎紧。
2.2.2 钢筋焊接
焊接时,在垫板、帮条或形成焊缝的部位进行引弧,以免对主筋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在钢筋搭接焊或帮条焊时,采用双面焊接方式代替单面焊接方式。在帮条焊时,若帮条焊牌号与主筋相同,帮条直径可以与主筋相同或小一个规格。将帮条焊两侧端位的主筋的间隔距离控制在2—5毫米之间。
在焊接过程中,焊接人员应在搭接焊或帮条焊形成前在焊缝中进行引弧,在端头收弧前填满弧坑,使主焊缝与定位焊缝的紧密连接。
2.3 混凝土工程
2.3.1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施工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一旦混凝土浇筑施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后期使用效果。在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保持混凝土浇筑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无任何突发状况的情况下,不得随意中断浇筑。按照由低至高的次序分层浇筑,将单层浇筑厚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将混凝土倾落高度控制在2米范围内,而竖向结构浇筑时的混凝土倾落高度要小于3米,避免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现象。
2.3.2 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展开振捣作业。为增强振捣充分性,提升混凝土密实度,可以选择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加以振捣。具体流程如下所述:将预先配制好的混凝土倾倒至模板中后,及时实施振捣作业。每个浇筑带设置3到4个振捣器,在振捣器1.5至2米范围内设置混凝土卸料点。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全面且细致的观察振捣位置,避免出现泛浆或气泡等问题。各振捣点都应连续均匀振捣,避免重复振捣或遗漏振捣问题。严格控制插入式振捣棒的插入位置、振捣速率以及振捣顺序,加强振捣效果。
2.3.3 混凝土结构养护
为改进混凝土施工质量,必须做好温度控制工作。当混凝土前期浇筑施工结束后,相关人员需结合混凝土性能特征开展后期温度控制工作,尽可能缩小混凝土结构内外部温度差异,避免发生温度应力裂缝问题。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极易出现表面孔洞或结构冻胀问题。为预防此类问题,需要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在高温环境下,养护人员可以采用自然养护或蒸汽养护的方式实行温度控制。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当混凝土外露面发生初凝时,不可以直接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覆盖遮蔽物,以免破坏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
3 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水平的具体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想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水平,必须践行如下两方面路径:第一,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第二,保证施工材料质量满足施工要求。
3.1 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加大施工技术应用监管力度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水平的有利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首先,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一方面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予以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时,追究相关责任人,提高问题处理效率。其次,做好施工技术资料及工程文件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采用连续性施工方式进行施工,并将安全生产理念贯穿到整个施工流程中。最后,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比例、入模温度以及填充水量,防止发生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结束后,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
3.2 保证施工材料质量
一方面,根据建筑工程概况,制定完善且合理的材料采购计划,在材料采购环节,优选运营资质完备、行业信誉度高的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材料进场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进场材料质量,杜绝质量不达标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同时,对进场材料实行妥善保管,避免材料因存放环境不良而出现性能变异。一旦材料出现外表损坏或性能变异等问题,第一时间加以处理。最后,从材料管理方面来说,应建立施工材料使用台账,如实记录每一批材料的使用情况,合理调配材料,以减轻材料的浪费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建筑行业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越来越普遍。合理运用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增强建筑工程安全稳定性。为此,在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就要不断完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严格控制各道施工工序,注重施工材料的质量,制定技术管理体系,以此保障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覃汉梅.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建筑发展.2018,2.
[2]林灵观.建筑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管控的分析[J].建筑技术研究.2019,2(4).
[3]高鑫.高层建筑粗直径钢筋施工探讨[J].建筑技术研究.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