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承
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8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和高等院校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对人才要求的需求变化,根据这一形势的变化,必须建设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对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材料成型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在铸造、锻造、焊接以及相关模具设计方面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通过目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却无法满足机械制造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虽然各个高校已结合自身情况对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仍与应用型、地域型以及专业型的人才需求相距甚远。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新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1材料成型与控制基本的概念和含义
如何改变材料的结构和一些状态,或者说如何改变材料所具有的表面形状和实现材料性能的提高,就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在这项工艺技术中还会研究一些影响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所受到一些相关工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是一套综合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产品从综合材料、产品设计开发,最终到成型产品。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来说,在现代化的制造业中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也就是研究一些加工过程中会对材料产生影响的相关工艺技术,例如,热加工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过程中、改变表面的形状过程中以及改变宏观性能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的实现工艺的开发和优化,得出一些相关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研究一些加工的方法、热处理技术和一些相关的材料在模具的制造过程中。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模具已然成为工业之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模具主要来说可以分成为塑料模具、锻造模具和铸造模具等,在这其中的每一个分类中又可以继续的再分类。在我国很多工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中因为工业生产对模具的需求逐渐增加,因而也就开设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这门课程,同时也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来进行人才的教学和培养。材料的成型加工以及控制工程、材料学科和工程理论的基础和模具的制造等都是这门专业课程所需要培养的内容,通过这门专业的教学,要能够实现具备在高级工程技术、材料成型、模具和机械等领域中都能够从事开发研究和设计制造的高层次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在这门专业中主要有4个方面的培养模块,对于每一块模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在我国这个广泛应用模具的社会中已然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模具的设计方法以及一些热处理加工方法,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技术中都是值得人们进行研究的一个内容,因此就需要不断的增强机械行业领域内的工作调研,来实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工作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科学的角度来培养出具有专业性能力的技术性人才。
2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和现状
2.1高校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意见,来促进我国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专业毕业人才,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专业复合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发挥出专业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2.2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主要与材料的铸造成型、锻压成型、焊接成型等有关,涉及的相关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材料物理、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成型工艺等课程。虽然各个高校所学课程内容大同小异,但在课程顺序安排上却不尽相同,甚至很多学校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高频率重复学习或者学习过于浅薄,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某些课程,最终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兴趣。例如,某高校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该学校本专业学生在大三所学的专业知识多次出现在多门专业课中,造成学生对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逐渐失去了兴趣,学习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
3实践创新建设新模式的研究
3.1进行充分调研,合理制定培养方案模式的研究
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地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学校特点,充分调研学习其它高校的培养方案,制定既能够满足当地制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又能够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合理的培养方案,并且要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强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突出重点专业课程的优势,使学生大学四年的课程具有连贯性和相关性,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
3.2融合性模式的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对材料的应用过程中,重视对材料的分析和研究。首先是对本专业的专业主干的课程和学生的实习阶段的生产过程进行融合,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在基础的课程上对材料学科的知识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它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材料学科的生产环节和生产技艺。通过这个过程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现代实际生产流程,培养学生专业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进入社会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材料学科的科学和合理的认知。其次,是对学生的生产和设计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同实际的生产环节进行结合思考,为学生接下来的材料学科的设计和发展做好相应的准备。最后是学科设计和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综合性的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对于材料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进行拓展。
3.3针对性模式的研究
首先,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尽可能多的完善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做到设备与需求相匹配。其次,结合客观实验条件,联合周边各大高校,采用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方式,丰富实验内容,并根据当前社会材料的更新速度和发展速度,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再者,要将实验课内容与已学的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增加各个实验之间的相关性,增强学生“透过实验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最后,加强实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和师资待遇,鼓励进行校内外交流学习,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的实验教师队伍。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培养材料学科的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的人才质量,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针对性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4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必须对本专业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实验性进行深度的结合,以及融合专业的课程、实习性的生产和设计的新模式建设。通过新模式的实践应用和开展,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加快改革的步伐,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逐步完善,从而为国家和机械制造行业培养更多应用型、地域型、专业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佩瑶.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的工艺技术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0(0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