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冬
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264000
摘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探讨了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特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以及措施,旨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优化质量管理,改善建筑产品质量。
关键词:工程 质量问题 措施
1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
1.1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有的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延长工期,增加工程造价;有的会给工程留下隐患,降低工程整体质量影响工程评优;有的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更有的会使建筑物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是使建筑物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1.2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多发性
在施工项目中,某些工程质量,如“渗、漏、泛、堵、壳、裂、砂、锈”等,由于经常发生,成为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虽然没有涉及到结构安全,但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美观以及正常使用。另外,一些相同类型的质量问题一再重复发生,如雨篷倾覆、混凝土强度不足等问题,容易形成多发性建筑事故。
1.3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可变性
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多随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使建筑物发生变形、开裂、倾斜甚至破坏。钢筋混凝土大梁上出现裂缝,其数量、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成构件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倒塌。
1.4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判断、性质分析以及处理的复杂性。如建筑物的开裂,可能是设计构造不良,或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形,或材料质量低劣,或施工质量较差,或使用不当,或周围环境变化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判断起来就显得比较复杂。
2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环境( Environment),简称4MlE因素。
2.1人的因素。人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指工程项目中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经历和身体条件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人既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质量控制的客体。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2.2材料的因素。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筑工程材料种类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质量保证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
2.3机械设备的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能明显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机械设备故障,也很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2.4施工方法的因素。施工方法包含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5环境的因素。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起着特定的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作业面的大小,防护设施等;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如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等;自然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由于许多环境因素是不可预见和不可抗拒的,尤其是自然环境因素,从而导致了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施工企业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认真分析不利的环境因素,加强预防和防治。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认真编制施工方案,细化施工方法。施工方案的制定、论证选择,其前提要满足技术的可行性,目的是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经济、工艺、操作、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操作方便、组织得当,管理科学。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施工方案的技术方面。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对工程中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的重要部位、关键部位,施工技术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要求对施工方法详细而具体,单独编制单独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作业设计。
3.2施工平面布置的控制。施工平面布置应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布置,要有利于保证施工正常、顺利的进行,要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对场区的道路、排水、器材存放、给水供电、混凝土供应等方面予以重视,为提高工程质量做好有力的铺垫。
3.3合理进行施工现场劳动组织。劳动组织涉及到从事作业活动的操作人员和进行管理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人员的配备数量要求满足作业活动的需要,保证作业能有持续性的进行;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要落实管理责任,明确管理要求,管理要到位;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如电焊工、起重工、爆破工等),必须岗前学习,持证上岗。
3.4做好技术复核工作。凡涉及施工作业技术活动基准和依据的技术工作,都应该严格进行技术复核工作,以免基准失误给整个工程带来巨大的、难以补救的危害。例如:工程的定位、标高、预留孔洞的尺寸及位置、混凝土配合比、管线的坡度等。施工单位将技术复核的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复验确认后,才能进行后续相关的施工。
3.5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检验验收工作。工程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因此,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整体的质量,必须控制好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工序施工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控制工序操作过程的质量,即检查工序施工中操作程序、操作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加强工序质量的检验评定。做好施工过程中的验收工作。要保证工程的最终质量,就要首先保证施工过程中中间产品的的质量。施工过程中对其后续工作的质量影响较大的重点环节,要作为质量验收的重点。如基槽开挖验收要有勘察设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及主管质量监督部门参加,隐蔽工程必须验收合格才能覆盖,进入下一道工序。
做好半成品、成品保护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半成品、成品的保护工作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避免因保护不当造成操作损坏或污染,影响工程整体质量。成品保护的一般措施包括:防护、包裹、覆盖、封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3.6健全岗位责任制及奖惩机制,提高人的质量意识。明确规定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能及其责任,明确各种岗位的工作内容、数量、质量和应承担的责任等,并予以严格执行,以保证各项业务活动能有质有序的进行。引入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从人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行为活动、违纪违章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促进人员的不断进步,优胜劣汰,把住用人关,让人的流动始终处于全面受控状态,从而靠人去实现质量目标。
4结束语: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社会效益性、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久发展、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研发,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只有取得良好的工程质量,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快我国建筑业的升级步伐,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建筑业大国。
参考文献: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施继余、段金跃,科技资
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