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圈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4期   作者:龙亭
[导读] 目前城市规划正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
        龙亭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目前城市规划正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城市生活圈因其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生活圈规划逐渐被视为促进城市规划转型的强有力基石。本文以城市生活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模式,包含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以及协同生活圈,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方法,主要包含真实掌握城市生活圈的现状、打造层级丰富的城市生活圈以及推进城市生活圈的整合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活圈;规划;模式;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相关城市规划学者开始对“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发展观展开反思,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逐步得到重视。城市规划的思路逐步由注重城市经济空间的建设转变为注重居民空间的建设,由注重数量规模的递增转变为注重城市内涵的提升,由单一的空间型规划转变为“时空一体化”规划。在上述背景下,城市生活圈的规划及完善将逐步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转型的落脚点,城市生活圈规划服务于居民生活,规划重点涉及到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以及社会规划,城市生活圈规划的核心宗旨在于提高公共资源的均等化以及精准化、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克服现有城市圈规划具备的“一次性”、“静态性”、“割裂性”等缺陷。
二、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模式
(一)基础生活圈
        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其所在社区息息相关,也可以说,社区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最重要的空间。在社区规划中,往往通过社区周边以及社区内部布置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通过邻近社区的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包含公园、卫生所、幼儿园、大型商超)等实现邻近社区之间的生活圈重叠,进一步构建形成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生活圈。然而,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基础生活圈中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资源配置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布置远离于组团中心而可达性欠佳、基础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致使社区边缘空间的可达性降低,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全部居民的使用需求,最终导致生活圈发生倾斜。
        基于上述问题,在规划工作中要严控社区空间尺度,在确保尺度合理的基础上,关注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构建社区之间的核心公共服务区,尽可能使得各个社区的可达性均等。此外,还可以在基础生活圈边缘部位设计大型公园以及交通枢纽,以满足居民的外出需求。
(二)通勤生活圈
        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外,居民通勤也是重要的城市活动之一。在国内城市土地及住房不断郊区化的趋势下,居住用地以及就业用地出现了极度不匹配的情况,通勤生活圈应运而生。相关研究显示,就居住空间位于城内的居民来看,大部分居民倾向于选择位于城内的就业中心以及次中心,少部分居民选择位于郊区的就业中心,因此构成了“圆形+不明显扇形”的通勤生活圈模式。就居住空间位于近郊区的居民来看,一部分居民倾向于选择位于城内的就业中心以及次中心,另一部分居民选择位于近郊区的就业中心,因此构成了“圆形+扩展式扇形”的通勤生活圈模式。就居住空间位于远郊区的居民来看,由于通勤距离的限制,大部分居民倾向于选择位于近郊区的就业中心,因此构成了“圆形+收缩扇形”的通勤生活圈模式。
(三)扩展生活圈
        居民偶发性的活动一般发生在都市区的尺度,例如说居民在周末以及节假日开展的远距离休闲活动、探亲活动等,上述活动构成了居民的扩展生活圈。就居住空间位于城市中心的居民来看,由于城市中心周边的配套设施完善,居民的扩展生活多发于城内,考虑到还有一些居民会在节假日进行远郊旅游,因此构成了“哑铃式”的城中心居民扩展生活圈。

就居住空间位于近郊区的居民来看,居民的扩展生活圈主要发生在如下两个场所:其一是城市中心高等级休闲娱乐场所,其二是近些年来近郊区域逐步建设的大型商超等场所,因此构成了“十字式”的近郊居民扩展生活圈。就居住空间位于远郊区的居民来看,其扩展生活圈可以发生在市中心高等级休闲娱乐场所,也可以发生在邻近远郊区域,因此构成了“弧形+扇形”的远郊居民扩展生活圈。
(四)协同生活圈
        协同生活圈可以看作是对上述三个生活圈的统筹。从规划尺度的角度来看,基于城市尺度的生活圈规划一般用来承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基于都市尺度的生活圈规划一般用来实现都市之间的优劣互补,进而提高社会经济组织效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区域交通不断完善的趋势下,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高铁出行、跨城购物旅游等活动越来越广泛,促进了购物、休闲等非工作活动的发生。与此同时,在都市之间进行的通勤活动也越来越常见。
三、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方法
    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涉及到生活圈的识别与界定,城市生活圈现状的识别与分析,社区以及居民群体的行为习惯调研,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理想生活圈与时空行为,最终从客观物质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角度实现对城市生活圈的整合和优化。
        (一)真实掌握城市生活圈的现状
        合理的生活圈规划离不开切实的现场调研,通过调研充分把握相应城市的生活圈现状,梳理居民的出行特点以及建设空间使用特点,结合调研结果合理划分生活圈层级、合理确认生活圈半径,进一步将生活圈的功能组织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化设计。
        (二)打造层级丰富的城市生活圈
        采用“自下而上”式的规范方法,首先应依据居民日常活动的GPS数据,对于不同社区以及居民群体的生活、通勤、扩展以及协同等活动需求展开分析,进一步构建不同社区以及居民群体的的“行为谱系”,将传统规划工作中的供给角度转变为需求角度,结合不同社区以及居民群体的特征开展适应性设计,提高基础生活圈的自足性。其次,应逐步完善基础生活圈范围和体系,实现生活圈公共设施优化的分级落地,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设施的集中化和共享化,打破传统刚性行政边界、构建生活圈弹性边界,提高基础生活圈的共享性。进一步的,应结合GPS统计数据,合理选址符合居民出行能力的非工作活动空间,最终打造层级丰富的城市生活圈。
(三)推进城市生活圈的整合化发展
        用基于“生活一体化”理念进行城市生活圈整合,“生活一体化”中的“生活”包含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居民的整体生活体系,两种“生活”的一体化区别在于参与程度不一致,居民日常生活一体化具备较高的参与程度,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居民整体生活体系的一体化则具备较低的参与程度以及较广泛的参与范围。进行城市生活圈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城市生活圈的自足性以及共享性。例如应确保住区、社区、街区等层级的配套设施完善,依据现有生活圈情况,设计设施配置调整量的低配、中配和高配方案,进一步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优化方案,又比如通过优化出行便捷程度提高居民日常通勤效率。
四、城市生活圈的规划展望
    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重点大多集中在设施的空间布局上,而对于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考虑较少,对于生活圈的分级设置以及整合优化也有待提升。在生活圈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时间资源以及时空可达性,同时应结合现有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公共设施的时空使用方式。总的来说,应对目前生活圈规划所面临的挑战的最好方式是“选取一座城市、完成一次规划、确立一套流程、形成一份标准”,从根本上确定城市生活圈规划的地位与操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柴彦威,张雪,孙道胜.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5(03):61-69.
[2]黄瓴,明峻宇,赵畅,宋春攀. 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特征识别与规划策略[J]. 规划师,2019,35(03):11-17.
[3]郭嵘,李元,黄梦石. 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步行网络优化策略[J]. 规划师,2019,35(04):18-24.
[4]柴彦威,李春江. 城市生活圈规划:从研究到实践[J]. 城市规划,2019,43(05):9-16+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