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1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意图通过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共同安全、合作共赢”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也是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包容、和平、正义和综合的特点,对内它能有效指导中国外交研究者和实践者有序开展外交工作、推进和规划国际合作。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路径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后,在众多外交场合,尤其是在论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和新兴国家外交关系时反复强调“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外交理念,并结合各种国际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下文就从习近平“命运共同体”重要意义论述的思想溯源、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进行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做出进一步阐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内涵得到丰富升华。2018年3月,全国两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这既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场合均以此作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理念,强调国际体系的均衡发展、共赢、共生,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并与有关国家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体的重要论述,不仅绘就人类发展前景,彰显中国智慧,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成为世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新的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博大“天下”情怀铸就了当代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扬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精神,强调和而不同,是对传统共同体思想的超越。“达则兼济天下”的伦理价值,以及“协和万邦”的发展诉求,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新理念,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展示了中国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智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的价值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合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想诉求,目的在于构建寻求人类共存之道和共同发展之道,是以合作共赢为主旨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合作、融合以及宽容,强调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尊重各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涵盖平等互信的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超越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是新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尊重的基础上,不同类型、不同理念的成员通过交流沟通,形成共识,真正做到求同存异。这意味着在“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中国会采取“对话而不对抗, 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会充分考虑共同体成员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面临共同体内部的不同诉求和矛盾时,采取尊重、包容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共同体内部成员。也就是说,共同体的国家在谋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他国的利益,最终实现合作、分享、包容、共赢,真正彰显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价值。可以认为,通过经济的共同发展享受富足丰裕的生活,通过合作共赢的安全享受共同的安全,通过和谐相处享受人民的友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这个理念是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革命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这里所指的利益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共同体,而且还是文明和安全共同体。利构建益共同体是打破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段话不仅表达了世界的差异性、多样性,也表达了世界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性。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会,大家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繁荣。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交往频繁,互相依存。仅仅在经贸层面,以中国、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三者的关系为例,不仅中美高度相互依赖,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都形成了高度互相依赖的客观现实。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自身发展同时,也惠及全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文明共同体是国家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的纽带。习近平指出: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构建文明共同体,就是为不同国家的文明提供发展空间,展现不同文明的底蕴与魅力,并结合时代进行创新,让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绽放光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构建文明共同体,把世界各国多元的文明差异转化为人类进步的精神力量,用文明交流的方式为解决其他全球性问题提供相互融通。
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保障。
面对全球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关注。习近平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世界各国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解决全球安全问题,建成国家与国家持久和平的“安全共同体”。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出国家间前所未有的紧密依存特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显示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点。中国今天的发展得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惠及世界的发展。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目的: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后,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发展委员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的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另外,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举行的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中国的新理念已经得到广大会员国的普遍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和巨大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现
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在共同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规则,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辩证地对命运共同体进行把握,着眼大趋势,针对不同类型的共同体采取不同的政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理念的实现。中华文明自古就蕴含着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从“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再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再到新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命运共同体意识既是传统价值的传承,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要善于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以及制度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影响,进而引领世界发展方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传统文化中梳理脉络,加强理论研究,这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要在社会上持续深入推进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误解走向共鸣,通过共同理念与世界共享发展。如中国要如何成为先进的全球治理制度的代表?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要认真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积极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通过有效的实践凸显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功能性,建构合适的“中国话语”,依靠中国道路连接梦想与现实,凸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要充分阐释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共享共赢,倡导“互为中心”打造国与国、国与区域、区域与区域命运共同体,形成联带互动效应,为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体的认知与理解,为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及其构建创造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舆论环境。
(二)搭建平台
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也是中国道路与西方道路的根本分野。在构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国情为世界和平发展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合作共赢平台的搭建需要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包容互鉴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正如习近平所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不同的制度、国家、文明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包容互鉴的文化交流平台搭建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社会进步。比如在亚洲地区,由于地缘相近,历史上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在加强人文交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一方面应在中国周边国家继续增加来华留学的名额,设立中国问题研究的课题和项目;另一方面也应与周边更多国家商谈免签协定,为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创造条件。这样的交流平台搭建可以将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流和善意彼此传达,实现民心相通。同时,在社会主体层面,通过国际关系的变革、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文交流的互动、生态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
(三)发展经济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包括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等在内的共同体。但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以及周边国家的发展,发挥经贸优势,优先巩固发展利益共同体是较为现实和容易的。因此,中国在注重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红利的溢出效应,逐渐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贸易、投资、能源和金融的合作框架,逐步形成一种紧密型的环中国经济带。中国要利用自身优势,在世界经济发展上,逐步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未来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打牢经济和物质基础。一方面要通过推进现有国际、国内的区域联动发展项目、开发商机、吸引投资,解决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另一方面要通过统筹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能源、技术等多种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在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比较高、合作发展阶段比较快的东北亚地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心应放到如何落实东北亚区域合作上,而在周边其他次区域,中国在与其开展经济合作中一定要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并遵守各国法规和国际规范,提高透明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一种最终成型的国际秩序和规范,其构建要以共同利益和需求为基础,在整体理念保持一致连贯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区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逐渐形成以沿线国家和周边地区、次区域地区为主,直至不断延伸拓展扩大范围的区域间合作共赢。在构建过程中,有明确的安全合作框架保障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安全,携手共同消除国际社会持久发展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建立“普遍安全”的国际社会安全格局。最终实现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42页
2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年10月4日,第3版
3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N.《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第2版
作者简介:朱永良(1970--),男,汉族,四川平昌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主要从事基层党建,廉政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