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征与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4期   作者:赵沛柳
[导读]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国家重点倡导的后勤健康发展的科学化模式,
        赵沛柳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6400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国家重点倡导的后勤健康发展的科学化模式,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高校的后勤服务在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效益低,质量不高、人财物资源投入不足或规划性不强,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难以满足教育对服务的需求等问题,这些都是在后勤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不高的表现。
        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特征出发,分析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后勤社会化模式,深入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对高校发展社会化后勤的机遇,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特征;模式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征
        1.1 市场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显著特征是:市场化。所谓市场化,即将高校的后勤看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而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体现了市场的特征。社会机制在不断完善发育的同时也给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极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着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巨大作用,使高校变成了一个个体经营机构。而后勤服务社会化刺激行业了消费,拉动内需,带动了物业管理、公寓设施、餐饮服务、商品零售等方面的发展。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其市场化的特征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质量和效率,为师生提供了更贴心优质的服务。
        1.2 缓解性
        所谓缓解性是指缓解了高校基础条件落后与高校扩大规模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原本的管理模式是“自给自足,自办后勤”,既要兼顾院校的教育教学教研,还要进行学校自己的后勤管理,经常遇到院校教育的发展与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不健全的矛盾。所以说,后勤社会化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挂钩,在后勤社会化的提出后,这样矛盾的现象得到缓解,从而为发展高等教育“甩开包袱”,让院校有更多而精力考虑高效优质发展、优质教育,院校的基础设施在鲜活的力量注入后,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院校的财力物力利用率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
        1.3 兼容性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下特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高校教育理念的服务保障体系。帮助高校渡过提升高校教育的“瓶颈期”,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高校后勤有更好的展现,让高校后勤恢复其本身就具有的商品属性,拒绝高校内的“垄断行为”,保证并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尽管后勤体制模式发生转变,但是姓“教”的本质是没有发生变化,依旧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2.4 普遍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提出到实践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后勤社会化已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实践以实际出发,以现实为理论,创建适合自己的后勤管理保障体系。从总体来看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趋势是平稳、健康、顺利的,并在社会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由此可见,后勤社会化不仅是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2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后勤社会化模式
        在国务院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一致推动下,同时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国的后勤社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较为成熟并可供参考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2.1 完全社会独立法人模式。这种社会程度最高,是社会化的高级模式。这种模式是高校提供后勤市场作为资源,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投资建设并负责全部的后勤服务,将后勤服务置于市场竞争中,通过竞争促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2 学校与社会联合的独立法人模式。该种模式是由高校牵头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而实行社会化运作,采取高校与社会企业联合合作运行的模式,主要模式是双方合作组件投资公司。
        2.3 以高校为基础的独立法人模式。该种模式是目前采取较为广泛的模式,其主要运行模式是在高校后勤与行政分离过程中,将后勤所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和积累转化为资金资本,注册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引入社会企业进行运营,但是高校保留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形式管理职能,主要起到“规划建设、经济核算、质量监控、组织协调 ”等关键作用,目前很多大学采取这种模式。
        2.4 后勤托管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指高校通过贷款等方式实现自筹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然后通过招标等方式对外实现托管,实现将后勤琐事委托给专业后勤服务企业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了高校从琐事中剥离,但还是享有部分所有权。这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
        除了上述四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外,目前高校间的大后勤合作,组建联合法人单位模式也正在探索中,另外譬如后勤资产租赁和BOT等模式也在逐步尝试。
3高校后勤社会化对我校的机遇
        3.1 明确的政策指导,协助完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体系
        作为高校,我们要明确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的政策,在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在土地、税收,规划、建设上都会给与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做好与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配套措施与之相对的方案措施。就此,一种新型的适合高校现状的新型后勤保障机制形成了。
        新体制的形成很好的缓解了高校管理者的压力,一方面社会服务企业的加入帮助高校打破原有的界限,让高校有更多精力扩大院校规模增强院校的综合实力和院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后勤部门也成为除了教研、教学以外的第三大支柱。后勤部门从高校行政部门的分离后,后勤部门相对独立。
        3.2 转变高校后勤部门的运行机制,注入鲜活力量。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未来是打破院校自我封闭的体系,所发展的主体应该是全社会,是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而不该仅仅局限在院校的本身,逐渐向市场经济的第三产业靠近。大部分高校后勤存在人员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技能不足,导致后勤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其次,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以及交叉的基础设施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不透彻且力度不大的改革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成为制约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
        3.3 后勤社会化满足社会化进程的基本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成为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直接原因。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不断的发育完善,使得让高校有机会按着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在高校内实现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院校企业。
        3.4 后勤社会化给我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契机
        学校正在统筹谋划十四五规划方案,通过对提高后勤服务社会化质量的研究,将提高后勤社会化服务质量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院的中期规划,更会有利推动社会化的服务质量。而我们在此时的此项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在未来五年间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思路,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充分调研,总结分析学校目前后勤服务社会化质量上存在的短板,切实提高后勤社会化服务质量既是对学院的负责,也是为了给师生提供一份安心顺心的保障。
4参考文献
        [1]刘锋.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08.
        [2]程英.高校后勤实体经济效率因素分析[J].现代营销,2017,(4):38.
        [3]殷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4,000(006):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