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成孔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4期   作者:褚志远、孟珊、刘一璇、朱广旭、赵梓彤
[导读] 灌注桩基础已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钻孔灌注桩作为灌注桩的一种形式,具有震动小、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施工工期短等特点。随着该工艺的广泛使用,将面对较多的地质条件。
        褚志远、孟珊、刘一璇、朱广旭、赵梓彤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深圳,518045)
[摘要] 灌注桩基础已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钻孔灌注桩作为灌注桩的一种形式,具有震动小、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施工工期短等特点。随着该工艺的广泛使用,将面对较多的地质条件。本文就干成孔灌注桩在山坡地带的应用进行叙述,可为干成孔灌注桩在特殊条件下的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基础工程、灌注桩、干成孔钻孔灌注桩、山坡地带
1工程概况
        某项目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项目占地710亩,距离广州市区约70km,三面环山,总建筑面积:241429㎡。拟建建筑物修筑于山坡地带,地处边坡的边缘,具有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其中共有3栋8层养猪舍,均位于山脊,经土方开挖改造成平台,建筑物南北两侧形成长边坡。
       
        现场情况
2水文及地质概况
2.1地质概况
        拟建建筑物修筑于山坡地带,地处边坡的边缘,地形较为复杂,具有滑坡、崩塌的可能。根据地质勘探报告,主要分布的土层有:粉质粘土、砂质粘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工程地质条件总体相对较好。
2.2水文概况
        拟建场地地表水较发育,水量较为丰富,主要以渔塘的形式分布。水位受地形地貌、大气降水及季节性等因素而变化。地下含水层主要在强风化花岗岩层,总体情况较好。
       
        典型地质剖面
3基础设计
3.1基础选型
        为保证项目基础设计安全的前提下,在桩基础设计时与设计进行沟通,力求基础设计更加经济、适用、安全。我项目部组织业主、分公司技术人员及设计人员,对预应力管桩、旋挖灌注桩、冲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桩型进行比对分析。
        1)预应力管桩:该类型桩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好等特点,相对工期较短,但对于本项目而言,预应力管桩存在挤土效应,对整个结构周边的边坡存在安全隐患,且本项目位于山区,岩面起伏不定,桩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断桩的情况,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不建议采用。
        2)旋挖灌注桩:该类型桩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移动方便、对原有土体扰动较小等。旋挖灌注桩有泥浆护壁成孔和干成孔两种成孔方式:但因本项目的施工场地较小,泥浆池的放置存在困难,不利于现场施工;干成孔方式无需设置泥浆池,利于现场的施工,故建议采用干成孔旋挖灌注桩。
        3)冲孔灌注桩:该类型桩的优点是设备构造简单,适用范围广,操作方便,所成孔壁较坚实、稳定、坍孔少,不受施工场地的限制等。但存在成孔速度慢,孔底泥渣难以掏尽,易发生质量事故,施工时间长等缺点。本项目业主要求工期较紧,故不建议采用。
        4)人工挖孔桩:因政府要求,在该地区禁止采用人工挖孔桩,故本项目无法使用该类型桩基础。
        综上所述,本项目采用干成孔旋挖灌注桩的基础形式。
3.2工程桩设计参数
桩基规格表

4干成孔旋挖灌注桩施工
4.1施工原理
        旋挖钻成孔是通过底部带有活门的桶式回转破碎岩土,并直接将其装入钻斗内,然后再由钻机提升装置和伸缩钻杆将钻头提出孔外卸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取土卸土,直至钻至设计孔底标高。
4.2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平整场地→测量放线→埋设护筒→钻机钻头对正桩中心→成孔钻进至设计桩底→清孔→吊装钢筋笼→下导管→灌注混凝土→拔导管→钻机移位→养护。
4.3干成孔旋挖灌注桩施工控制要点
        1)桩位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由专业测量人员制作施工平面控制网,校测场地基准线和基准点、测量轴线、桩的位置及桩的地面标高。为保证放样准确无误,对每根桩必须进行三次定位,即桩位放样、下护筒后桩位复核、旋挖机下钻头前钻头定位。在测定的桩位点,打入标志桩(露出地面5~10cm)。定位后会同监理和业主单位对轴线、桩位进行复核,并作记录。在复核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施工。                        
        2)护筒埋设
        在旋挖工艺中,护筒埋设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成桩后桩位偏差的大小,护筒不仅起防止地表土坍塌的作用,对桩位的定位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筒平面位置与垂直度准确与否,护筒周围和护筒底脚是否紧密、不透水,对旋挖钻孔机成孔、成桩的质量都有重大的影响。
        护筒一般采用4~8mm厚的钢板加工制作,因现场采用干成孔工艺,为有效减少上部塌孔。采用高度4m护筒,对于较深的桩孔,应适当增加护筒埋设深度。现场钻孔直径为900mm,护筒的内径大于钻头直径100mm,并高出地面0.50~0.80m。护筒埋设好后要复核校正,护筒中心与桩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
        2)钻孔
        (1)钻机定位
        旋挖钻机底盘为伸缩式自动整平装置,并在操纵室内有仪表准确显示电子读数,当钻头对准桩位十字中心线时,各项数据即可锁定,勿需再做调整。钻机就位后,钻头中心与桩位中心应对正准确。误差控制在2cm以内。
        (2)钻孔施工
        钻进时每回进尺深度控制在60cm左右,开始钻进时钻机要轻压慢转,并注意放斗要稳,提斗要慢,特别是开孔时至旋挖至地下5-8m的过程,要注意通过控制盘来监控垂直度,如有偏差及时进行调整。
        成孔中,按试施工确定的参数进行施工,设专职记录员记录成孔过程的各种参数,如加钻杆、钻进深度、地质特征、机械设备损坏、障碍物等情况。记录必须认真、及时、准确、清晰。
        钻孔过程中根据地质情况控制进尺速度:由硬地层钻到软地层时,可适当加快钻进速度;当软地层变为硬地层时,要减速慢进;在易缩径的地层中,应适当增加扫孔次数,防止缩径;对硬塑层采用快转速钻进,以提高钻进效率;砂层则采用慢转速慢钻进。
        成孔到达设计标高后,对孔深、孔径、孔壁、垂直度等进行检查,不合格时采取措施处理。成孔检查方法根据孔径的情况来定,可用重锤将孔内的虚土夯实,采用测绳及检孔器测。
        3)清孔
        钻机钻到持力层,桩孔成孔后,进行清孔。清孔时用钻斗处理沉渣(带挡板的钻斗),在原处(不加压)旋转数圈,将孔底虚土(沉渣)尽量装入斗内,慢慢起钻,以防虚土再次落入孔底。复测孔底沉渣厚度要小于50mm,否则再次清孔,直至满足要求,填写清孔记录。
        4)混凝土灌注
        (1)下导管
        采用直升导管法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导管用直径300mm的钢管,壁厚3mm,管端粗丝扣、法兰螺栓连接,接头处用橡胶圈密封防水。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接长密闭试验。导管要依次下放,全部下入孔内后,应放到孔底,以便核对导管长度及孔深,然后提起30~50cm。
        (2)混凝土浇灌
        在浇灌前办理好桩孔终孔及钢筋笼隐蔽验收手续,施工准备工作就绪,材料准备充分。混凝土进入漏斗时的坍落度控制在18―22cm之间,扩展度控制在50―55cm之间,并有很好的和易性。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小于4小时,并应保证在初灌混凝土完成后、混凝土初凝以前开始上部的混凝土灌注工作。
        桩基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配合导管灌注,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应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致使测探不准确;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导管的埋置深度应控制在2~4m。同时应经常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
        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损坏。
        当混凝土面升到钢筋骨架下端时,为防钢筋骨架被混凝土顶托上升,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②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入钢筋骨架时,应使导管底口处于钢筋笼底口3m以下和1m以上处,并慢慢灌注混凝土,以减小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的冲击力;③当孔内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m~5m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长度,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口以下的埋置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
        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设计标高时,要计算还需要的混凝土数量(计算时应将导管内及混凝土输送泵内的混凝土数量估计在内),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数量拌制,以免造成浪费。
        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50~80cm,以便灌注结束后将此段混凝土清除。
5结语
        本工程采用干成孔旋挖桩施工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场地及施工条件限制,完成了业主既定的施工节点,通过检测,所有工程桩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证明了旋挖钻干成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是有保障的。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施工过程中施工重点进行了阐述,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技术手段及参考资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