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逸
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本文针对地下贯通工程测量的精度影响误差进行分析,介绍了工程测量和贯通工程测量,探讨了贯通工程的精度影响误差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低下贯通工程;测量;精度影响误差
地下工程测量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与生产实践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集地质、采矿、测绘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下工程的主要测量内容具体包括联系测量、控制测量以及贯通测量等,可以为地下工程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地下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工程测量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有效保障地下工程的施工和建设,从而提升生产安全性。
一、贯通工程测量概述
(一)巷道贯通分类
贯通测量的具体方法为采取相关的测量手段,从而对贯通巷道两侧导线点的高程和坐标进行明确,之后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巷道中线的具体坐标方位角以及巷道腰线的坡度,之后对巷道两端点位置处的指向角进行计算,结合计算数据在巷道两端将中线和腰线分别进行标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巷道设计的具体方向和坡度,有效进行对向贯通,确保在贯通相遇点能够正确实现接通。而在巷道贯通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形式具体包括相向贯通、同向贯通以及单向贯通等。
(二)贯通误差分类
巷道贯通结合位置处的偏差值主要在3个方向发生,首先为水平面内沿着巷道中线方向上的长度偏差,即纵向误差。其次为水平面内与巷道中线相垂直的左右偏差,也被称之为横向误差。最后则是竖直面内与巷道腰线相垂直的上下偏差,也就是高程误差。纵向误差会对中线的长度产生影响,当其小于定测中线误差时便能满足相关精度要求。而高程误差对坡度会产生影响,需要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从而满足相关要求。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需要对横向误差进行有效处理,一旦其超过规定范围,将会改变中线几何形状,这样一来,盾构机将无法准确进行贯通,对工程开展造成阻碍[1]。
二、贯通工程精度影响误差分析
(一)贯通工程种类和误差预计
井巷贯通可以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立井贯通、井内巷道贯通和两井之间的巷道贯通。贯通测量误差预计,并非直接预计贯通的实际偏差大小,而是针对实际偏差可能出现的最大限度进行具体计算,这样可以为施工测量工作中的测量方案制定以及测量方法选择等提供依据。
当地下工程的生产安全得到保证时,如果精度过低将会对安全生产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不能单纯为了提高精度,而对测量工作产生忽视,这样容易造成间接损失。贯通误差预计可以分为井内巷道贯通测量误差预计、立井贯通测量误差预计以及两井之间巷道贯通测量误差预计等类型,本文主要针对两井之间巷道贯通测量误差预计进行分析。
(二)两井间巷道贯通测量
两井之间巷道贯通主要是指在两个井间采取地面联测和联系测量等方式,之后在两个井下分别布设导线,一直达到贯通巷道的两端。为了确保能够顺利贯通两井间巷道,需要对其测量数据采用统一坐标系统。两井间巷道在具体贯通时的主要特点在于,需要有效采取地面测量和联系测量,并将地面坐标和高程向井下进行准确传递,之后则可以在两个井内对井下有效进行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具体来说,两井间的巷道贯通共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对两井间进行地面连测。其次,对两井分别采取联系测量。再次,对井下的高程和导线进行测量。最后,对巷道贯通几何要素进行计算,并实地进行标定。
(三)误差预计
1.地下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贯通测量在水平方向的误差,主要以贯通点作为起始点,并沿着上、下平巷和一、二号下山布设导线点开展测量工作,最后在测回到贯通点时引起了相关的测量误差。
2.地面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当井上地面控制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时,地面导线测量的误差预计方法和井下导线测量的误差预计方法是相同的。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地面两井口的近井点之间对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进行布设,同时还需要在地面附和导线或闭合导线对严密平差进行计算,对两个近井点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点位中误差进行计算,以此来判断地面导线测量误差对贯通测量所产生的影响[2]。
通过分析贯通工程精度影响误差,可以提升巷道贯通测量的准确性,确保贯通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测量工作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贯通工程的建设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比地面测量,地下测量的观测难度要相对较大,所以井下测角预计误差和井下两边误差都容易导致出现相关的误差问题。对此,相关施工企业需要在明确误差条件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贯通测量,并要使地下导线的测量测角精度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更好的保证贯通工程测量的准确性,有效为相关测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彦斐,徐泮林,高明超.地下贯通工程测量的精度影响误差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8):201-204,207,211.
[2]金鸿.基于空间自由设站连续传递法的地铁隧道控制测量新方法[J].都市快轨交通,2020,33(3):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