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艳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 山东省烟台 264010
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120例心肺复苏患者,按入院时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压、心率、抑郁情绪、康复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动脉压为(7.08±1.15)kPa、心率为(84.79±8.31)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5.88±5.02)分;实验组动脉压为(9.26±1.47)kPa、心率为(97.88±9.46)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1.18±4.32)分。实验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8、8.053、5.497,P=0.000、0.000、0.000<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动脉压、心率指标,缓解抑郁情绪,提高康复疗效。
关键词:心肺复苏;患者;急诊;心理护理干预;康复效果
引言
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治疗中使用心肺复苏进行急救。心脏骤停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在治疗中可能出现并发症,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脏骤停因非外力、突发因素导致短时间内自然死亡,该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为院前急救的主要疾病。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措施,实施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快速除颤为提高心脏骤停的治疗的关键。心肺复苏为临床治疗心脏骤停的重要方案,心肺复苏成功率为评价院前急救的重要指标。本文中选取我院治疗的心脏骤停的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51.67%)、女29例(48.33%),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2.58±16.15)岁。实验组患者男30例(50.00%)、女30例(50.00%),年龄最小2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42.49±2.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心肺复苏治疗标准;②患者、家属知晓情况,自愿签署同意书;③无器官、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脏器疾病;②伴有精神、意识障碍;③非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
运用常规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例如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密切监测,加强健康宣教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等。除上述常规护理以外,还给予实验组急诊护理干预,(1)心电监护:通过心肺复苏以后,虽然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然而因病情比较危重,还需要对其病情状况和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防止出现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相关情况。(2)心理干预:因身体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所以在心肺复苏以后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例如烦躁、绝望等,使得护患纠纷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此时,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到复苏以后,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进行耐心的疏导,使其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3)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调节病房的温湿度,并定期进行通风,消毒,并尽可能减少噪音,提高患者的舒适度;(4)气道护理: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无菌操作流程严格遵循。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及时清除,使患者气道时刻保持通畅状态。低压气囊使用过程中需要将放气频次把握好,防止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情况发生。(5)脑部复苏:成功进行心肺复苏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室温进行合理调节,一般控制在19摄氏度左右,在患者的额头和颈部用毛巾进行湿敷处理,使脑部的氧代谢率降低,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脑部组织的再灌注。(6)日常监护:护理人员需要将应急准备工作做好,保证患者在出现不良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快速、妥善的处理;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并协助患者定期调整体位,使肢体的血液循环时刻保持通畅状态;对气管插管进行妥善固定,防止出现不良情况,例如脱出、打折等。
1.3观察指标
两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对比,两组康复疗效对比,两组满意度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对比。见表1。
3讨论
心脏骤停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发疾病导致心脏疾病,是一种急诊的危重疾病,在发病后需要快速进行抢救,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患者的内脏,四肢出现损伤,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脑细胞的缺氧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使用心肺复苏手术抢救的过程中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快速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患者清醒后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以平和心态进行护理以及治疗。心脏骤停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早期开始急救为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心肺复苏为对患者生命最后支持,规范治疗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危。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深度不低于5cm,胸骨应完全回弹,在按压过程中应最大限度避免中断,防止过度通气。早期除颤为临床治疗心脏骤停的关键,体外无创起搏可实现早除颤,对心肌损伤小。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大众的除颤技能培训,在公共场合配备除颤设备,提高患者获救几率。气管插管为院前心肺复苏有效治疗方案,单纯面罩通气难以纠正缺氧症状,影响患者转运,急救医生应掌握插管技术,早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效果,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因此,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蔡警,罗盛英.心肺复苏的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8):145+147.
[2]何凤宇.评价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J].饮食科学,2019(06):226.
[3]张涵,梁益伟,申时满.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8):112-113.
[4]黄丽,王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康复质量的影响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9):1205-1207.
[5]张秀明.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03):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