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丁回乡
[导读] 随着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投入了更多关注。

厦门市柑岭中学  丁回乡

摘要:随着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投入了更多关注。在第七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会议中,教师们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讨论。由此可以看出,新世纪所需要人才不再局限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需要更多掌握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就数学学科来说,初中生需要在学习中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断和判断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并在积累中获得知识、技能、品质、能力等素养,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进而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课堂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主要阵地。首先,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课堂氛围的创设,合理设置并导入教学情境,精准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使其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在课堂学习中培养与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下面对本人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树立全局观念,感知中提升
        要想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全局观念:其一,将重点放在教材知识的应用上,为发展学生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围绕不同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个人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渗透数学史,拉近学生与数学文化的距离,吸引其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好奇心。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发掘数学价值,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其实际运用能力。其中,教师要将数学文化穿插到各部分知识中,让更多学生感受并感知数学世界的奇妙。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边传递数学文化知识,一边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教师可以选用微课、多媒体工具,引入《九章算术》的问题:“今有户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询问学生:“同学们能理解问题的大意吗?”,很快,有学生回答:“这道题目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出6尺8寸,门的对角线为1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根据题意列方程,有学生将宽或高设为x,得出宽为x尺、高为(x+6.8)尺或高为x尺,宽为(x-6.8)尺,并列出
两个方程.以第一个方程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方程进行整理,得到然后向学生们演示配方的思路,引导学生将方程整理为(x+9.6)(x-2.8)=0,进而求出方程的解,让学生熟悉列方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法。
        2.发掘学科价值,融理论于生活
  在了解数学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现实实际,具有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科价值的发掘上,数学学科的知识取向价值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中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而文化取向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拓展知识面,使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相契合。比如,在讲解《空间直角坐标系》这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VR等工具模拟动物园场景,让学生根据动物园熊猫园区、狮虎山园区、猴山园区和动物园大门来设计坐标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大门或其他区域作为坐标原点(0,0),再让他们运用有序数来表示不同动物的园区位置(如图1),加深学生们对有序数对的印象。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电影院场景,让学生按照有序数对寻找最适合的观影位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二维空间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3.把握思维逻辑,发展学生素养
   培养与发展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的关键任务,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地增加思维训练的强度,让课堂学习充满挑战性和竞争性,学生则更容易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在课堂教学的实际环节,教师应遵数学学科本身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自主、自觉地了解问题所在、整合知识体系,扩展其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动态,将主动去“教”转化为“引”,发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呈现毕达哥拉斯在地砖图形中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如图2),激起学生的探索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问题预设,让各个小组通过计算(6,6,6√2)、(5,5,5√2)这两组数据,并鼓励大家结合计算结果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结论。其后,教师则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是否有类似的关系,向各个小组更直接地列举(6,8,10)、(7,24,25)、(5,12,13)等多组数据。很快,学生就能通过对比计算发现直角三角形具有a2 + b2 = c2的勾股关系(如图3、4),让学生感受到分组探究和逻辑推理带来的快感,其推理思维和计算能力也在限定时间内得到锻炼。

       

        4、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再如,春游之前,让学生解决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春游,教师20人,学生450人。门票价格:成人每位30元,学生每位10元;团体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12元。按照这种价格,我们怎样购票最省钱?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完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将不同方案公布于众,进行比较选优;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能力考查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
        (2)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理论与实际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1: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篮球框的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学生甲:爬上去量!
        学生乙:爬上去也够不着顶端啊。好危险的!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向体育室借1.8米的竹竿,笔直插在球场边。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1.8倍,你能想出测篮球架高度的办法吗?
        学生丙:球架高也是它的影长的1.8倍。
        学生丁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学生们很快从测量篮球架影子的长是1.7米,算出了篮球架的高是3.06米。经过上网查得标准是3.05米,有一点小误差。同时向学校借一个裁判移动架和皮尺,进行测量结果3.05米。
        回到教室后,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篮球架高的公式吗?”学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不一会就得出:
        竿长:竿影长=篮球架高:篮球架影长
        或 竿长: 篮球架高=竿影长:篮球架影长……
        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例如2:教:比例尺知识时,教师首先从生活入手进行导课激趣:"老师暑假要去北京旅游,你能帮助我测算一下厦门到北京的路程吗?"学生兴趣盎然,各自在备好的"中国地图"上认真地测算。为测两地的图上距离,有的同学用直线折测的方法沿公路线重叠或沿铁路线重叠,再将重叠过的线拉直,求出了图上距离;有的用直尺直接量两地的直线距离。如何用图上距离求实际路程呢?同学们边看图例,边讨论,边试做。有的用线段比例尺上每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乘图上距离,有的用图上距离乘分数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讨论交流时,许多同学对直尺直接测量两地直线距离的方法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定旅游路线应该按图上两地铁路或公路的长度作为图上距离,然后求出两地的实际路程。用线段比例尺可以这样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数×图上距离=实际路程;用分数比例尺可以这样求:图上距离÷比例尺=两地路程。之后,老师让同学们设计一种最佳进京旅游方案。同学们乐此不疲,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处于轻松愉悦、兴致盎然的气氛中。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发现了新知识,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要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发展历程,最终学生才能由量变达到质变,成为发展型的“学习者”。鉴于此,数学教师应当在授课中渗透学科素养,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同时,将培养学生逻辑或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良好学习习惯视为重要任务,使其能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掌握数学学习的必备品质、习惯和技能,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吴向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28):9.
[2]郭慧贤.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人文之友,2020,(12):2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