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黄春云
[导读] 本文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基于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问题入手,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应基于项目学习进行重构。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黄春云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基于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问题入手,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应基于项目学习进行重构。旨在通过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构,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现行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效。
[关键词]项目学习  中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  重构 
        一、概述
        自2000年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至今已近二十年,全国各地方基本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初中七八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以及高中一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福建省各区县也不例外,均按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近些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看,普遍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时数与教材内容不匹配。义务教育阶段一学期的信息技术学科有效课时基本在15节左右,难以完成相应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比如我们现行的闽教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小学每册共设15课,1课时难以完成1课内容,初中每册共设9个活动,每一活动设有多个任务,所以1课时也难以完成1个活动内容。
        第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过于刻板依赖教材。大部份信息技术教师完全依照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虽然在信息技术知识传授或者说教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技术以及学以致用方面效果偏低,学生仅学到了书本上既定的一些知识与操作技能,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们应该在如何用教材教以及启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方面多作些思考。
        第三,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与方式比较传统。从对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课堂观察的情况看,绝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转变为问题,并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而仅仅是以教师讲解、演示操作、学生模仿操作这一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师生、生生互动互助方面较少,更谈不上反馈评价、交流共享,课堂效率较低。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构的现实意义
        从上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进行重构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课程重构有利于解决课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内容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的认识、从键盘鼠标操作到办公软件应用、从平面设计到动画制作、从创意编程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涵盖面较广,内容丰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就可以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及学生情况梳理出哪一些内容必教、哪一些内容可选择性教、哪一些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将整册教材进行打乱重组,根据一学期的有效教学总课时制定教学计划与进度,抓住教材重点与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可较好地解决课时数与教材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第二,课程重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构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随意拼接,而是要在把握信息技术教材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环境与学生情况,对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懂得如何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转变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与提高操作技能,而且要充分了解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教学环境与学生差异情况。因此,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重构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课程重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各部分的联系,而且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设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互动及小组间进行互评与交流分享等等。从而真正做到“精讲、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构实例
        项目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提供关键学习素材与资源、构建一个真实环境让学生组团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PBL项目,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整合各学生的特长,以团队进行配合方式来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进行的探究、沟通、创新和协作等行为,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的,通过这些行为,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项目学习(PBL)模式如下图所示。

       

        下面以闽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二单元(电子数据表格应用)内容为例,谈谈如何基于项目学习进行本单元课程重构。
        第一,项目提出。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可以提出以“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数据处理”作为项目,并在学校教研组进行探讨认证,对所提出的该项目预先反馈评价并进一步确认项目的可实施性。
        第二,方案设计。根据上述项目,结合本单元内容,首先,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如何创建电子表格?(什么是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数据如何编辑?(单元格格式如何设置?(数据序列如何填充?(数据表格如何美化?(如何利用公式或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数据如何排序与筛选?(数据图表如何建立?等九大问题;其次,可把这九大问题按顺序设计5个课时,另安排2课时做小组交流分享、1课时教师反馈评价,总课时8课时即可完成本单元内容(原本按教材计划需12课时);再次,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尽可能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各小组推荐1名负责人。
        第三、方案实施(教学实施)。以设计的方案进行教学实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做主要知识与技能的讲解、演示,任务交由各小组探讨完成,教师记录各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四,交流分享。要求各小组将项目成果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小组间可进行评分。
        第五,反馈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点评,以鼓励为主,对各小组的优点进行表扬,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并对本项目加以总结,最后将作品以电子文档或以纸质彩印进行展示。
        四、结束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虽然已实施近二十来年,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教材内容很难做到紧跟技术发展、体系化,这就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关注新技术,结合实情对现有教材加以整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从而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14
[2]游建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案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3
[3]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4] PBL项目式学习是什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33333
[5]《信息技术》编写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