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石丽梅
[导读]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

北京八十中北皋分校  石丽梅101300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学生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创造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做呢?
        一、发现语文课中的韵律美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六年级下册《匆匆》中的对照借助矛盾中的统一或复杂中的单纯两相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这种用法,寓矛盾于统一之中。增强谐调感,使变幻组合的印象油然而生。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都是借助“去来”这一对矛盾构成鲜明对照,使文章内容协调感增强,音节上也构成一种韵律的美感。
        反复也是一种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语句,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的艺术手段。这种节奏感既反映了强烈、深厚、激动的情绪,又有着连绵不断、起伏不停的音律.因而,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量。《匆匆》中“反复”的使用,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在这些连绵的反复中。语言的节奏感,不仅是声音的重复给人造成的感觉,而是把人们对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感受都鼓动起来了,因而也就产生了艺术的力量。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每两句为一联,韵脚就是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闲,丸,寒,颜的拼音分别为:xian,wan,han,yan,所以此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准确断句、确定重音,读出节奏,韵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反复吟诵中,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浸润着人的心灵,感受气势磅礴,开放豁达,坚定有力,鼓舞人心。引起语言的愉快,产生深刻的节奏美感。
        五年级上册《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何让学生感受这诗情画意呢?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我把课文改写成了诗句的结构,让学生和着欢快的音乐体会人们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感,感受家乡人乐于奉献、和睦谦让的品质。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用一种整齐的句式结构给人以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之感。
        充满韵味的朗读,像一把把钥匙开启学生美好的心灵,让教师、学生、作者、人物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有韵律的朗读,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熏陶着学生的灵魂,逐步也养成了感情朗读的习惯。长期训练,学生语感增强,艺术感受力也自然不断增强。
        在课文《伯牙鼓琴》中欣赏《高山流水》感受悠扬的琴声,结合钟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想象画面,体会音律美。《月光曲》介绍了世界著名钢琴曲的传奇创作过程,在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时,让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平日接触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发掘语文课中的画面美
        如果说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能给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感受,那么语文课中灵动文字则跳动的画笔,在学生的头脑中画出绚烂的美景。六年级上册《草原》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的内蒙风光,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大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在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让学生读,想象自己就在这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正如这句话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都有自己的一片草原。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青山不老》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周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段运用了修辞的手法,生动的表现出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林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这美丽的画卷都是有一位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的奇迹。他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难,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经过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出现了文中第一段展现的美景。当我们徜徉在这遍野的绿色波浪中时,更感悟到老人这种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精神会永远流传。
        文言文《书戴嵩画牛》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知道题跋这种艺术形式,领略中国传统书画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学生便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脑海便会浮现出各种景物,人物的画面,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便会得到很大发展。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教师教学用书》
2.《中国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