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卢永军
[导读] 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地理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素养,通过多元化课堂引导学生掌握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甘肃省渭源县会川中学  卢永军  748201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地理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素养,通过多元化课堂引导学生掌握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最终,培养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中学生并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环保意识
        一、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环保体现
         在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今天,环保已经成为大众追求,成为时尚潮流,环保、绿化、生态这些词汇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而担任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应该将环保作为生活、生产中的不自觉的意识。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在教授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地理核心素养[2]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地图技能、时空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大的方面。       
        在中学阶段,地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识图、读图、用图能力息息相关,学生要想有个好成绩,必须熟练掌握地图的“识、读、用”.学生的地图技能使其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个锦囊,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地理这门学科,地理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积淀和地图“识、读、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本来是枯燥的,但是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地理教师要通过创新性的手段,将地理这门课程的亮点、趣味性、实用性展示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学生在会读图的情况下,也要学会填图,学生通过填图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球、国家、海陆 、地形高低起伏、和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等问题。
        时空视角是地理这门课程独特之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给学生建立时空概念,即“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出现什么现象,时间可以是从地质历史到未来,空间可以大到全球,小到地方、区域。比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就将地理发展的时间概念展现出来,在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将空间尺度引用进来,差异性反应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不同维度带、海陆上,有不同的热量和气候。并且时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历史时期到今天,以及到未来,地理的空间现象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呈现动态分布。



        二、根据地理核心素养对中学生环保意识进行培养
        1.学校从自身做起,为环保教育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领地,必须要以育人为核心目标规划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校园环境,而环保意识是现代中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之一。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创建不同的校园园区,在每个园区体现不同角度的环保意识。比如,给校园的每一棵树、或一片树林起拟人化的名字,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故事,故事内容关于长白山、大兴安岭等大面积森林的砍伐情况与恢复的进度;也可以从国际角度去看环保问题,日本每年消耗上百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百分之九十多是从中国进口的,而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远远高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等案例,以引起学生们的内心的触动与共鸣,从而产生环保意识。
        2.借用网络信息,将不同领域的环保意识引进课堂,形成学生潜移默化的意识。
        高中各学科均具有综合性,需要地理教师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信息,将不同领域的环保知识巧妙的融入地理课堂,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形成潜移默化的环保意识.现代学生的网络信息储量较大,知识面相对过去的学生来说较宽,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借用网络信息,从社会、经济、政治等角度出发,将不同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等)的环保问题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建立环境意识,从而形成主动发现、解决、保护环境的积极潜在意识。
        3.结合乡土环境实情创建环境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中学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探究性的环保学习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环保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课题,典型案例,将环保意识在地理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环保课题的制定必须是在《中学生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从生活中的点滴看环保问题,也要放眼整个中国以及全球环保问题,让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并将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正确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强化家国情怀、节约资源意识、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培养出环保意识强、节约资源意识强的社会接班人。
        三、结语
        地理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并解决地理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地理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更好的发展,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能够主动认识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等扎实的地理核心素养,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搭建了敦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应雄.浅谈中学地理教育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7(35):103-104.
[2]浅谈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N/OL].新浪博客,2017-12-25 [2019-11-14].http://www.blog.sina.com.cn
[3]耿文强.知行统一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3):9-12.
[4].教师心语[J].地理教育,2018(02):2+65.
[5]马万里.论述乡土地理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6(25):52.
[6]钱鑫.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理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6):4-5.
[7]董会悦.中学地理教育生活化初探[J].学周刊,2016(13):11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