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博士 林彦廷 100871
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国际部主任 Ernest Lin 523660
摘要:本文从另类教育的意涵,阐述不同理念的教学法与理论,并透过历史的角度入手进行另类教育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梳理,从西方各主要国家到以台湾地区的发展作为东方的代表,知悉选校时家长的教育选择扮演重要角色,并透过数据表现近年来大陆的另类教育兴起,因此透过本文梳理出另类教育可能影响主流教育的因素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及困境,可供有意愿选择另类教育的家长参考依据。
关键词:另类教育;家长教育选择权;教育体制
定义另类教育
另类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的最初作为也许追溯到希腊时代的哲人如苏格拉底(Σωκρ?τη?;Socrates),但是现代另类教育的哲学理念却可以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精神三变」学说得到启示,尼采的「精神三变」学说预言了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学的精彩发展,骆驼代表「传统保守的教育学」(traditional-conservative pedagogy),狮子代表「批判解放的教育学」(critical-emancipatory pedagogy),而孩童则代表「另类创化的教育学」(alternative-creative pedagogy),这也许是一种历史上的巧合,但可以预测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二者(批判解放的教育学、另类创化的教育学)在西方先进社会的发展将更形蓬勃有力;在东方如台湾地区算是较先引进另类教育的方式,而在大陆则处于萌芽阶段,此二种教育学论述仅处于萌发期,未来教育改革的成败则将视此二种教育学论述成长发展程度而定。上述三种教育学分别代表三种「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不同典范。象征骆驼的教育学着重文化的传承与再制;象征狮子的教育学则彰显批判与否定文化的立场;而象征孩童的教育学则尽情地发挥自由与创化的文化生命[1]。
「另类」指的是非主流的意思,而「另类教育」除非主流的意义外,还有「替代」的意思,旨在提供学生主流学校之外的其他替代的选择,常见的另类教育有在家自学(homeschooling)、学徒制(apprenticeship)和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另类学校多半是以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故又称为理念教育,理念学校在此泛指「非正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非传统学校」(non-traditional schools, non-conventional schools, non-standardized schools),或者对「生命」与「学习」有强烈理念或特色的学校,可说是广义的另类教育[2]这与主流学校(mainstream schooling)的价值有根本上的不同,国内有学者称之为「另类学校」,或甚至更特别的有「体制外学校」之名[3]。
因每个人生而不同,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优势领域,当然也会有各自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各自适合的教育场域。另类教育能让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场域,这是多元教育的意涵[4]。
所谓「另类教育」是用来描述与一般传统方案不同的教育或学校方案之总称
[5],而「另类学校」(alternative school)则被定义为是教学方法、方案、活动和情境異于传统制式公立学校,而能提供学生或家长不同选择的学校[6]。另类教育是以明确的教育信念(学生本位、教育全方位,,社群自治、合作学习等)为基础,采用多元的教育选项(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元的教 学方法,弹性与开放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多元的评量方式),重新连结未确定性,自由与自我完成,不因任何一个理由而放弃孩子[7]。另类学校意识形态可分为解放的、激进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念;反权威的自由主义教育立场;心理分析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伊利奇(Ivan Illich)「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的教育理论及团体动力学着伙伴合作解决冲突模式。「另类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实际范围上,有许多相近之基本理念与要求,可归纳为七项,家长参与学校内外的工作事务;拒绝学习成就的压迫性及竞争的压力;普遍放弃各种形式的学习成就评量;普遍的环境关注与关联(注重校外体验场所);有弹性的学童分组分班制度;普遍消除教师中心的教学活动;普遍去除科目教学界线(采取主题教学、联课活动)。「另类学校」在教学的方法上,处于持续的变动与发展中,以不断加入的家长和学生之意见,导致必须不断寻求新的共识,具有「建构式」特色,以拒绝既有社会所带来的成就取向与竞争压力对教育的不当影响,绝大部分的「替代性学校」属私立性质。另类学校教育的典范,其共同精神包括教育主体性的洞识―学习者中心(learner-centered):明确特殊的人类图像―整体性观点(holistic perspective):特殊的学习理论―主动性建构性取向(active-constructive orientation):学校组织关系―开放性参与的结构(open-participatory structure):特殊的学生关系伦理―对话性沟通的关系(dialogical-communicative relationship);明确的政治或社会哲学―自由民主哲学(liberal-democratic philosophy),另布鲁姆(Benjamin Samuel Bloom)提出,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青少年的最充分发展。既然“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功于智商,80%则应归公于情感智商”,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的做法,必然对「情商」造成伤害。因此另类教育其教育实践的情绪智商(Emotional Quotient, EQ),则有以感动替代说教、以鼓励替代责备,以期许替代要求、以沟通替代惩罚、以合作替代竞争、以欣赏替代挑剔六大特质[8]另类学校教育是多元的、全面性的并具有弹性的教育方式,可以依照学生学习特性进行教学,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透过合适的教育方式而获得最佳学习成效,进而发展个体的可能性。
除这些共同特征外,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追随的教育理念和世界观,有些学校在办校过校过程中也更改或修正过原有的理念。除此之外,另类学校在学制、生活方面都和主流学校不同,它们之间的个别差异很大,且另类学校对主流体制教育有产生刺激、借镜的功能,能够对僵化体制教育产生冲击,让僵化的教育体制有所改变;例如主流教育中是以升学为导向,往往都以分数来评量学生,但对于另类教育来说,则不以分数为导向,让孩子有更自由、创意的发展,以台湾来说,在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就参考了许多像是雅歌小学、种籽学苑的作法和精神。不同于体制内教育的限制繁多,体制外教育给予学生很多自主与发挥的机会,并反对压迫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动自发去学习,较接近于全人教育.虽然多数另类教育学校是由私人或法人经营,但并非全都如此,公立另类学校、公办民营学校都是公民合作的例子。
综上所述,研究者整理出体制内的主流教育与体制外的另类教育的比较表:
另类教育的影响力与困境
另类教育提供学生们主流学校之外的其他选择。另类学校在学制、生活方面都和主流学校不同,而它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另一方面,另类教育对主流体制教育也能产生刺激、借镜的功能。以台湾地区为例,在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参考了许多雅歌小学、种籽学苑的作法和精神。另外,另类教育可能会慢慢成为主流或庞大到足以与主流学校并立,如德国的华德福学校。而对于家长与学生来说多了一项选择,在现代民主国家的人权概念中,父母有权选择子女所受的教育,不受单一教育体系的限制。如果父母不愿接受任何既存的学校教育,在家教育也是一项选择。而另类学校的存在是教育选择权的实践。另类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有多元的选择机会,能适材适性地接受教育。许多另类学校是由需求相似的家长组织起来创办的,像种籽学苑。此外对学术界的意义,则是在于另类学校有各自的教育理念、教材教法;在行政组织和生活规范上,也比主流学校有更大的弹性。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方式在另类学校能较快地实验。像蒙特梭利教学法、华德福教育体系、民主教育中的学习契约、生活公约和生活法庭等,都是在另类学校发展出来的。另类学校为教育界提供多样性,这对促进其演化有高度价值。反观另类教育的困境,由于大多数另类教育机构无法从地方政府获得足够的资源,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体制外教育机构须分心于办学外的事务,例如:募款、迎合家长要求,进而导致牺牲了原有的办学理念。另外,由于缺乏法源依据,体制外学校处处受限,可能随时被终止、管理者定位混乱、违法…等问题,造成经营上与行政上的困难。监督机制的缺乏,也会让另类学校难以明确被管理,由于另类学校的种类相当多元,且各个机构的宗旨不一,目前并无用来监督体制外教育实施的明确规章,导致体制外教育并无评鉴机制去监督其办学过程与成效。最后是家长最关心的,缺乏升学衔接管道问题,大多数的体制外学校集中在学前与小学阶段,国、高中由于课程复杂,办学困难,使得一位接受体制外教育的学生在大学之前无法接受完整的体制外教育,若中途回归体制内教育,可能由于缺乏衔接管道,造成学生适应不良。大多数的另类教育家长的选择信念都是比较强烈的,但由于这些另类学校没有法规、管理机制依循,若这类的学校中途因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或是其他因素被迫停办,这无非是对于孩子未来的一场博弈。
总结
教育选择是一种主体实践活动,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乃是教育选择得以展开的前提。从教育选择主体的角度来讲,作为具有高级选择智慧的社会人,当他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必然体现出一种理性精神,在对各种关系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中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意志。换言之,人之所以如此选择而非如彼选择总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所依据,行不离知,知行合一,与受生理本能支配的“无知而行”的动物式反应具有本质区别。人的选择总是有所依据,正表明了人的意志是理性的、现实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冯朝霖.骆驼、狮子与孩童—尼采精神三变论与批判教育学与另类教育学的起源[J]. 教育研究月刊, 2014, 121: 05-13.
[2]李真文.另类教育如何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J].研习信息, 2009, 26(4): 51-57.
[3]黄源河、符碧真. 在地化教育理论的建构:理念学校真的是本土教育文化的另类吗?教师进行先期性专题研究计划[C]. 彰化县:明道管理学院,2006.
[4]唐宗浩. 校际交流:『另类教育在台湾』之一:自序、前言[J]. 另类教育, 2005, 1-21.
[5]Kapel, D. E., Gifford, C.S., & Kapel, M.B.(Eds) . American educators’
Ncyclopedia [M]. New York: Greenwood, 1991.
[6]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M]. New York: Pergamon, 1994.
[7]洪秀荧. 从漂流、陶养的另类教育理念谈学校行政思维[J]. 学校行政双月刊,2008, 54, 117-130.
[8]冯朝霖.创意与责任的狂飙运动-二十一世纪德国「自主性学校」典范(Selbstst?ndige Schule)教育实验[A]. 学校创新经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台南: 国立台南大学, 2006.